储著胜
9月18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蓟门法治金融论坛做了题为《终结“牛市情结”——从2015年股市危机中学到了什么?》的主题演讲,在谈到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时,他说:“把股市上涨作为监管部门的政绩,对政府形成隐形约束,监管部门把股市上涨看成政绩是不应当有的情结。”
他的演讲一公开,立即引起了市场各方的关注与议论。在监管部门该不该关注股指涨跌这个问题上,大家意见并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那么,这个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呢?我们不妨先做一番分析。
首先,我们得承认,监管部门一直以来是非常关注股市涨跌的。这一点肖钢的意思表达得也很清楚。这种关注往往是通过出台政策举措、运用行政手段以及进行舆论引导等方式来体现的。比如,当市场陷入长期低迷时,监管部门就会放缓新股发行节奏甚至暂停发行,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入市并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放松日常监管,出台降息、减收印花税等利好政策,通过媒体吹暖风、组织专家看多市场,等等。而当市场过热时,就会加快新股发行节奏,强化日常监管,实施各种紧缩政策,授意媒体加大风险提示力度,等等。
上述这些动作随着股指周期性变化而反复循环出现。从实际效果来看,只能说短期内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多管齐下使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朝着监管部门期待的方向运行,但从中长期来看,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时候还会埋下有毒的种子: 市场后续的波动性可能会变得更大。
监管部门对股市涨跌的过度关注,导致“有形之手”频频挥舞,这本身有违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且不说,还会导致相关政策缺乏稳定性。政策变来变去,既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让投资者对市场走势的判断受到极大干扰,还严重影响了这些政策的严肃性以及监管部门的权威性。其负面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监管部门之所以过度关注股市的涨跌,一方面是因为把股市的上涨当成政绩,他们有这方面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把股市的涨跌与监管部门高度捆绑,他们为民意所挟持而不得不将股市的涨跌放在重要位置上。
近几年,随着市场规范化的逐步提高以及投资者队伍成熟度的缓慢上升,监管部门对股市涨跌的态度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知道要与股市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股市的涨跌而被迫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种现象已明显减少。
应该说,监管部门的这种改变非常有必要。因为监管部门过度关注股市的涨跌,甚至为此而修改甚至推翻原有的政策,其所形成的整体负面效应和损失,可能要远远大于市场长期低迷或过热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监管部门不能把股市的上涨当成政绩,同时也不能因股市的下跌而轻易地被投资者的“民意”所绑架。
那么,监管部门是否就可以完全无视股市的涨跌呢?这肯定也不行。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多年来一直持续高速增长,现在增长速度虽然有所下降,但在国际上横向比较下来仍居领先位置。在此形势下,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却长期低迷不振,短牛之后必是长熊。反观经济增长速度远低于我国的美国,股市却是一牛就是十年。这能说我国股市没有问题吗?这些问题难道不需要监管部门发挥聪明才智去解决吗?既然如此,监管部门又怎么能不关注股市的涨跌呢?
因此,监管部门对股市的涨跌是必须加以关注的,只不过它关注的应该是股市的长期趋势,而不是中短期的波动。此外,更不能因为这种中短期的波动而随意改变市场规则和监管尺度。在市场规则和日常监管方面,必须保持定力。至于股市的长期趋势,监管部门不仅要关注,还要认真加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适当的政策、制度方面的供给。唯有如此,才能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使监管部门与股市涨跌之间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