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临近,又到了各家机构明年投资策略“比拼”的时候。
11月19日,中信证券在2020年A股投资策略报告中指出,2020年,在宏观经济决胜、资本市场改革、企业盈利回暖的大环境下,A股将迎来2-3年的“小康牛”。
11月18日,海通证券也发布了2020年A股投资策略。“牛市已在路上。”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指出。
2019年已近尾声,卖方吹响牛市号角,市场又会作何反馈。答案值得期待。
从11月19日市场表现来看,上证综指收涨0.85%,中小板指收涨2.01%,创业板指收涨2.77%,也一扫前期阴霾。
“11月18日央行重启并开展18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下调5个基点至2.5%,给近期因为猪肉上涨带来CPI压力进而引发对央行货币宽松政策担忧的市场带来了一场甘霖,OMO降息释放了在目前实体经济困难,实际融资利率较高的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仍然坚持适度宽松的主要基调,给近期因为估值下跌的市场以喘息,同时稳定了市场信心和情绪。”华南某大型公募基金投资总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卖方牛市论
在中信证券看来,“小康牛”的特征有三点,一是市场上行更多由稳健回暖的基本面驱动而非估值驱动;二是资本市场改革夯实制度基础,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三是宏观杠杆、金融风险和产能问题基本好转。
主要分析依据则来源于基本面上盈利增速筑底后的稳步回升,政策面上二季度稳增长发力,流动性上内外全年趋松,海外因素的外部扰动影响相对较弱等。
海通证券则分析指出,2019年与2005年类似,都处于流动性改善、盈利二次探底阶段,均是熊转牛的宏观背景。
对于卖方机构的牛市观点,某中型公募基金公司权益总监分析认为,“市场上行是否由基本面驱动还不好说,不过市场参与者结构的机构化和国际化趋势明显,整个投资风格也会变得更加健康稳健,价值投资风格更明确。此外,国家也希望通过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去实现降杠杆的目标,目前看趋势是好的。”
“2020年中国经济还是会弱复苏,这个弱复苏不一定是GDP增速会上去很多,但很多产业链比较长的工业链条,包括汽车,都会表现不错,这是比较好的经济状态,这种弱复苏所对应的反映到权益市场上,应该是窄幅波动。”南方优选成长基金经理骆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持有波动观点的机构并不少。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黄燕铭也在11月19日的论坛中指出,未来6个月大盘指数整体上是一个横盘震荡的行情,没有大牛市,也没有大熊市。同时认为,明年一季度A股在3000-3300点的区间,是一个横盘震荡、逐级抬升的过程。
“3000点是一个阻力位,但我认为也是一层窗户纸,它在等待经济的企稳、复苏,包括贸易争端的最后定局。”骆帅指出,“把3000点作为起点,2020年如果看上证指数,往下的空间比较小,往上的空间个人预测在3000-3300点之间。”
“展望短期市场,价格逐步消化经济不佳带来的悲观预期,市场下跌风险边际降低,流动性预期的改善将使得近期市场从中性边际改善。”前述投资总监指出。
行业分化明显
而抛开市场整体点位的变化,反映到细分行业之中,市场风格或仍体现为结构性分化的特征。
天风证券针对2020年分析称,明年外资、公募、理财产品等仍是主导增量资金,或意味着当前市场风格很难在短期内发生极端化的扭转。“少部分公司的牛市”大概率延续,但不局限于消费股。险资增配趋势下对于低估值、高分红标的的关注度将会提高。
“针对明年一年的长期观点我们也是看涨,但具体来说,短期年内涨幅有点大了,会有震荡,行业的分化也会持续。”某券商系公募基金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这种分化从不少基金公司的回应中也可以窥知一二。科技、消费,仍然是被提及的高频词汇。
“我们长期看好科技和消费,另一方面当前周期股处于底部,应该会有反弹的机会。”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基金经理表示。
“滞胀仍然是市场最为关注的主线,而近期行业分化继续趋于明显,消费和科技持续受益于类滞胀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阶段的投资逻辑。”浦银安盛基金认为。
同时,浦银安盛指出,外资也是短期内重要的边际变量之一。月末 MSCI的历史最大单次扩容将正式生效,预计本次扩容有望为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349亿美元,增量资金对中盘股的影响大于大盘股,从行业分布看,预计流入金融、医药、食品饮料、电子等板块的增量资金规模占比居前。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三季报的数据来看,科技板块不少上市公司进入公募基金增持股数的排名前列,譬如华天科技、歌尔股份、联创电子等等,而消费龙头贵州茅台、五粮液等,也依然排在公募基金持股总市值最高的位置中。
“短期看市场仍处于震荡态势,平衡市也为投资提供了丰富的交易性和结构性机会。”前述基金经理指出,“短期会关注年初以来涨幅较小的银行、地产等低估值板块,中期则仍然布局食品饮料、电子、医药等板块。”
“当前A股处于熊牛转换的关键时点,转型是未来权益市场的最重要背景,新经济是未来A股市场最重要的方向。从需求端看,未来增长动力更多依赖于内需拉动,消费、制造业服务、新型基建必须重视;从供给端看,传统周期行业的改革告一段落,而新兴战略性行业将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北京某中型公募基金投资总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