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公司 >

共享充电宝玩跨界,钱哪里来?

共享经济已经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共享经济留下来的产品形态主要只剩下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市场格局也基本定型。不过,越盈利越涨价似乎是个悖论,但却是一些共享经济企业的缩影:是韭菜割得太凶,还是需要资金开拓更多创新业务?

“现在共享单车的优惠活动少了很多,价格也涨了一些。”记者随机对几位使用共享单车的用户进行采访,他们都发出这样的感慨。记者查询发现,目前美团单车的月卡优惠活动,最为优惠的180天不限次骑行价格为58元,而此前的优惠价为48元。

不过,共享单车似乎仍没有实现盈利,但另一种共享经济——共享充电宝则早已走上盈利的道路。2019年,共享充电宝几大头部企业相继宣布实现盈亏平衡甚至盈利。公开信息显示,聚美优品内部的“街电”成为最有盈利能力的那部分业务,其2018年的财报显示当年街电实现营收9.3亿元人民币,在集团业务总营收的占比达22%。最新消息指出,聚美优品旗下共享充电宝品牌街电累计用户已突破2亿人。的确,相比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在产品、运营的成本更低,使用人数和频次反而更多。

虽说盈利,但共享充电宝的租赁价格更是水涨船高。如果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多数都是短时间和短距离骑行,共享充电宝的涨价则让一般市民感受深刻。“有时一不小心五六元就没了,看到扣款的时候有点被吓到。”市民陈小姐对记者表示,“共享充电宝很实用很救急,但收费的涨幅有点太大。”

当然,对于共享充电宝涨价,也有商家表示,涨价的主动权有时候也不掌握在共享充电宝企业手里,而是商家。共享充电宝企业互相竞争让利,一些入驻门店坐地起价。对于共享充电宝品牌入驻,门店并不吃亏,也可以得到一笔收入,分成比例各有不同。

共享充电宝诞生之初,艾瑞咨询数据曾显示,来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宝的成本100-150元,每个充电宝一天平均租借频次为一次,单次收入为1元左右,单个充电宝回本周期平均4.5个月。正因为如此,这个行业也被多数机构持续看好。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更为激进,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增长将达到3.05亿人,2020年用户规模将增长至4.08亿元。有业内人士估算,留给共享充电宝的时间窗口还有5至10年。

此外,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在去年7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显示,在共享充电市场份额中街电占比28.6%,小电占比27.0%,怪兽充电占比25.1%,来电占比15.6%。共享充电宝的从业者陈翔告诉记者,目前来说各大共享充电宝巨头合并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几家企业谁也没有真正的独占鳌头。此外,这个行业的门槛本来也不高,合并对自身也没有任何好处。

那么,抛开合并一说,共享充电宝企业为何越盈利越涨价?难道是资金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创新业务上,共享充电宝企业正蠢蠢欲动。

公开信息显示,小电形成稳定的全国产品投放及运营机制,联合铂涛集团、苏宁易购、万达影城、汉堡王等海量品牌深度合作深耕布局垂直场景,实现全国范围内“通借通还”的共享充电网。去年4月,街电就公布了进军韩国市场的计划,当时已在首尔等重点城市布局并将完成上万台产品的终端铺设。除了街电,此前来电也正式在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落地。

此外,售卖电子烟似乎也是共享充电宝寻求创新盈利的方式。怪兽方面,有消息称已经开始与国内电子烟品牌接触。

可以说,上述这些创新业务看起来都充满想象力,但似乎都没有了后文。有分析人士表示,共享充电宝的用户总数巨大,随着5G的普及,手机耗电量进一步增加,共享充电宝的需求将更大地释放,围绕共享充电宝的探索的确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不过,租金仍然是共享充电宝最主要的营收,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