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朗月行整理
近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CWM50)银行理财论坛组织行业内有代表性的投资人和业界专家召开了“疫情影响下的资产配置与投资策略”网络视频会议。
会上,睿远基金董事长陈光明、中投公司原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李克平、泰康集团首席投资官段国圣、全国社保基金规划研究部主任武建力、易方达基金董事长詹余引等一众大咖都纷纷谈了各自的观点。
其中,陈光明发言干货如下:
1、当前热门股可能已经存在高估情况,巨大交易量和换手率一般而言不会持续太久。
2、展望中长期市场,A股资本市场有长期慢牛的可能。
3、全球优质资产呈现资产荒态势,相对全球,中国的优质资产定价还不是很贵,若有高估,也是非常小面积的情况。
4、对于影响市场的潜在因素,中短期来看,新冠疫情有全球蔓延的可能,需要密切关注。中长期来看,可能存在不同经济政治范式的竞争问题,会体现在低利率、高债务、以及自由的资本流动三个方面。
5、看好权益类资产,目前H股和A股传统产业头部公司性价比更好。
李克平发言干货有:
1、战略资产配置需保持定力并做情景假设。乐观情景和悲观情景的假设是从资产配置角度审视整个组合是否有必要调整的基本动因。现在局势尚未完全明确,可以多做预案和准备。
2、在战术层面,对于有能力的管理人,可以基于谨慎原则,在战术许可范围内开展资产配置调整,降低高风险资产,增加安全资产和避险资产,增加对冲措施等。
段国圣发言干货有:
1、疫情事件给机构配置长期优质资产带来机会。资产配置方向目前未变,短期应多看少动。
2、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至少要等到一季度数据出来以后,才能有更清醒的认识。
3、需关注经济反弹过程中政府的应对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否采取非常有利的对冲措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未来经济的走势和我们的投资策略。
武建力发言干货有:
1、战略资产配置目前无需调整,关注股票战略性配置的机会。
2、从战术资产配置角度讲,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均值回归特征,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且相对债券更具投资价值。如果股票受疫情影响继续呈现非理性下跌,对于长期机构投资者来说,股票战略性配置的机会就出现了。
詹余引发言干货有:
1、疫情期间市场整体偏强,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概念炒作和结构性泡沫。作为机构投资者,应保持定力,不应随追逐市场漂移的热点。
2、中国经济从自身生态环境角度讲是有韧性的。大家预期的疫情过后的反弹是肯定会出现,但是它的力度、强度、持续度,特别是它的质量的问题,还需要具体地分析。
一起来看下主要内容:
陈光明:
热门股被高估,市场的大成交量和高还手难以持续太久
近期中国资本市场表现跌宕起伏。节后A股和H股都出现了大跌,其中A股是个V形走势,H股偏弱。海外方面,疫情在境外不断蔓延,可控性问题令市场较为担心。受此影响,苹果、微软等科技公司下调业绩预期,全球股市缩水。
A股前段时间表现强劲。疫情相对缓解后,两级分化严重,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型公司的表现远远好于以上证50为代表的权重股。
究其原因,以上证50为代表的权重股反映疫情对基本面的影响,而以创业板为代表的科创中小型公司成为市场博弈的主要对象,更多的是风险偏好的定向上升。
目前相当多的热门股处于高估状态,巨大交易量和换手率体现的是众多散户参与投票的结果。一般而言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太久。不成熟的投资人,往往会出现短期高估或低估,而长期投资者就是利用这样的定价偏差获利,这也是长期投资的必要性。
展望中长期市场,A股资本市场有长期慢牛的可能。
从经济基本面看,未来较长时间还有保持中速增长的潜力。具体表现为中国政府和民众对发展经济的渴求以及勤奋的程度,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明显的工程师红利,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等条件极为有利。
从市场角度分析,中国居民财富的再配置是一个长期趋势,可能要通过未来5-10年去做动态调整,不会一蹴而就;
国际资本加大中国资产配置也是一个长期趋势;政府鼓励增加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同时也希望保持平稳态势,这种指导思想有利于市场的平稳和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
首先,低利率环境下,下一轮科技革命尚未到来,之前的科技进步和国际化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用低利率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使贫富分化更加严重。目前的债务比例高,利率很难抬上去,所以低利率环境下,贴现率就比较低。
其次,寡头地位稳固。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寡头强者恒强,赢家通吃。稍微优质的公司估值都较高。相对全球,中国的优质资产定价还不是很贵,若有高估,也是非常小面积的情况。
对于影响市场的潜在因素,中短期是新冠疫情有全球蔓延的可能,需要密切关注。中长期上可能是不同经济政治范式的竞争问题,体现在低利率、高债务、以及自由的资本流动三个方面。
投资回报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自有现金流;二是以博弈为主赚别人家的钱;三是通货膨胀的钱。
第一类的钱既稳又安心,短期不会暴利,需要靠复利增长,但难度高,要看准企业的长期发展。第二类钱来得快,短期可能有非常高的回报,但持续性和稳定性不高,容易来的快去的也快。第三类钱是对长期拿抗通胀资产的一种回报。
长期而言,加大权益类资产是机构和个人的大方向。尤其在中国,优质上市公司没有明显的溢价,配置首选其中有成长潜力、并被合理低估的公司。H股是全球最低估值的市场之一,相对来讲潜在回报率比较高。
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整体而言,传统产业头部公司的性价比更好。
李克平:
战略资产配置需保持定力并做情景假设
1、面对重大冲击,资产配置应考虑哪些问题
资产配置是资产拥有者对大类资产的配置框架,包括长期的战略配置、短期的战术配置和再平衡等。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次性的冲击,更多可能是多次持续的冲击,这种情况下资产配置要考虑什么样的问题?
首先从战略资产配置角度,需要观察大类资产中长期的风险收益特征是否因发生重大变化而需要调整。这一点从目前疫情发展和冲击来看,暂时还不存在这样的情形。
资产配置调整还有一种情况,因为市场的冲击和波动,在未来一个阶段面临不确定性,可能造成整个组合突破风险允许度。这样就必须进行一定的调整,来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另外,如果是相对简单的一种V型冲击假设,再平衡毫无疑问是有效的,而且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假设不是一次性短期带有V型反转的情形,再平衡可能要考虑韧性和容忍度。
2、战略资产配置应保持定力
情景一,乐观情景。疫情只在中国地区爆发,且时间较短,如一年内能基本解决有关影响,对于这样的情景,从资产配置角度来说基本上不会去做长期的战略资产配置的调整,因为看不到这种调整的必要性。如果是比较敏感的再配置模型,触发了再配置条件去做再配置,这种判断意味着短期可控,再配置的策略是有效的。
情景二,悲观情景。如果疫情在全球主要国家爆发,且持续时间较长,那么全球供应链会发生阻滞和断裂,甚至调整和迁移,中国在全球经济和疫情防控中的形势也会发生反转,这种可能性不容忽视,是一个重大的长期影响,机构应思考这种情况下的资产配置应对,对整个大类资产和整个预期要全部重新审视和更改。
乐观情景和悲观情景的假设,是从资产配置角度审视整个组合是否有必要调整的一个基本动因。现在局势尚未完全明确,可以多做预案和准备。
在战术层面,对于有能力的管理人,可以基于谨慎的原则,在战术许可范围内开展资产配置调整,降低高风险资产,增加安全资产和避险资产,增加对冲措施等。对于主动管理能力出色的管理人,也可以考虑追逐一些短期机会,但必须非常谨慎,不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短期不丢掉任何机会上去,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做到。
段国圣:
疫情事件给机构配置长期优质资产带来机会
1、资产配置方向目前未变,短期应多看少动
目前来看资产配置的方向并没有改变。反过来,这一次的事件给机构配置长期优质资产带来了机会。同时,提前做小概率事件的规划还是必要的,如果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反复、多次打击,甚至出现全球衰退的情况下,可供选择的策略非常少。
在今年的维度上,波动性会比想象中大,应多观察,宜静不太宜动;等到很多政策明朗了以后,再做出相应的决策,比现在频繁地操作更有效。
2、关注应对政策的有效性,避免陷入线性推导的思维模式
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仍然处在变化当中。在没有特效药的前提下,网格式隔离的管理方法是最为有效的,但它对经济的破坏程度也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至少要等到一季度数据出来以后,才能有更清醒的认识。
其次,需关注经济反弹过程中政府的应对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否采取非常有利的对冲措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未来经济的走势和我们的投资策略。
目前线性推导的思维模式,可能错误的概率偏大;需考虑到未来结果是非线性、剧变的可能性。
武建力:
战略资产配置目前无需调整,关注股票战略性配置的机会
从战略资产配置角度讲,境内外股票市场的长期收益率和波动率是趋于稳定的。新冠疫情对市场的影响应该是短期的,不会改变各类资产长期风险收益特征,因此,目前战略资产配置在理论上是不应该进行调整的。
从战术资产配置角度讲,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均值回归特征,且拉长持有期限会带来胜率的提高。
目前国内市场的股票资产相对于国债的风险溢价,已经在负的一倍标准差附近,体现出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且相对债券更具投资价值。
如果股票受疫情影响继续呈现非理性下跌,对于长期机构投资者来说,股票战略性配置的机会就出现了。
詹余引:机构投资者应保持定力
疫情期间市场整体偏强,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概念炒作,和结构性泡沫。作为机构投资者,应保持定力,不应随追逐市场漂移的热点,而应回归本源,挣企业盈利的钱,参与其不断发展而带来的回报,从而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
从公募的资金性质出发,其资产配置更多的是比较不同资产横截面的问题,是怎样挖掘相对价值的考量。
有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对中国的依存度在上升,而自2011年开始中国对全球经济的依存度到达高峰后,是在逐步降低的。
以此看出,中国经济从自身生态环境角度讲是有韧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我们内需市场的作用尤其值得期待;也就是在政策基调的大前提下,如何寻找着力点、针对性、落实到末端的问题。
大家预期的疫情过后的反弹是肯定会出现,但是它的力度、强度、持续度,特别是它的质量的问题,这个方面到底会怎么样?可能要去具体地分析。
注:根据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