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而言,产业链“去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经济的选择,因为中国是全球工业部门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本次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产生了断裂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产业链越全,受到的影响越小,这反而凸显了中国产业链的安全性和优势。如果哪个国家想要在产业链上“去中国化”,是非常不明智的。
持续蔓延的疫情使各国经济步履维艰,也给我国外贸企业和全球产业链造成了巨大冲击。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我国4月进出口降幅有所收窄,但外贸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下行压力较大。
有分析认为,经过此次疫情,为防范产业链“断链”风险,今后跨国公司可能倾向于把产业链、供应链向区域、双边或本国内集中,小范围“自力更生”的局面有可能成为常态。
5月21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张业遂表示,经济发展有它的内在规律。目前全球产业链格局是各种要素长期综合作用,各国企业共同努力、共同选择的结果,不是哪个国家可以随意改变的。经济全球化符合历史潮流。这次疫情全球大流行,肯定会对全球化产生多方面的复杂影响。
1
全球疫情致产业链受损
来自上海的赵先生从事外贸行业30余年,他的公司主要向美国、欧洲和俄罗斯出口皮具类商品。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3月初,中国疫情得到控制、工厂复工,而美国疫情还未发酵,所以美国方面一直追着交期。但是3月中旬以后,随着欧美疫情相继暴发,这些市场开始逐步取消订单,订单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五成以上。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为了降低成本,工厂基本不太招人了,工人能少则少。”
赵先生坦言,对于消费品产业链来说,目前受冲击最大的就是低端品牌的代工厂,国内稍有实力的厂家,经过这二三十年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劳动附加值水平已经提高很多,客户更多来自中高端品牌。不管是中国生产技术还是工人的素质,都不是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能比拟的。“我们定位在高品质的产品,可以保证较高的利润率,在面对市场风险和波动时,我们也有比较大的承受能力,通过压缩成本等举措,可以保证自己活下来”。
除了消费品出口,汽车零部件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广东某汽车零部件外商企业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汽车行业上下游流水线生产紧密联系,随着欧美疫情蔓延,对整个汽车行业影响非常大,订单大幅减少。“由于本公司欧洲订单占整个订单近20%,美国占30%多,中国国内占40%多,所以5月份50%的产能暂停,生产受疫情的影响达到顶峰。对此,管理层自愿减薪30%,普通员工休假,最多减薪不超过20%,在不断压缩成本和费用的情况下,预期今年基本能保本,不会出现太大亏损”。
“当前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由第一阶段的直接冲击造成的停工停产,逐步转向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引发的‘次生灾害’阶段。”民银智库宏观区域研究团队负责人应习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将主要表现在我国经济金融面临的外部环境受到巨大冲击,导致外需大幅下降,外贸企业订单显著下降;外商来华投资下降,我国对外投资面临一定经济损失;全球产业链受损,交货与账期延长,外贸企业正常生产与资金流动受阻上。”
2
“去中国化”不明智
疫情暴发以来,除了产业链受到严重打击外,西方“将产业链搬出中国”的声音也甚嚣尘上。
赵先生告诉记者,就他所处的消费品制造行业来看,近年来,企业将生产环节转移出中国主要是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现在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比5年前提高30%,所以需要转移到成本更加低廉的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另外,中美贸易摩擦也对出口产生较大影响”。
但赵先生同时指出,中国制造业的地位目前尚不能被其他市场所代替,因为其他地区产值有限。与此同时,中国的产业链背后有强大的物流做支撑,在其他地区如果订单量一旦加大,物流将无法跟进。“我们的客户转出去以后,都会回头问我来买原材料。想达到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其他地区还需要数年痛苦的过渡期”。
上述汽车零部件出口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考虑到产业配套和成本原因,汽车产业链较长,所以在本行业里产能外移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一些国家会出台刺激政策吸引企业投资,但是这只是短暂的,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在一个国家立足,如何发展不是喊口号的事情,从长远看,会考虑资产配置和产业链的搭配,中国目前提供了最优越的环境。
应习文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事实上,就目前而言,产业链“去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经济的选择,因为中国是全球工业部门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没有之一,本次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产生了断裂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产业链越全,受到的影响越小,这反而凸显了中国产业链的安全性和优势。如果哪个国家想要在产业链上“去中国化”,是非常不明智的。对于成本问题,不可否认,中国目前有些要素成本确实偏高,但产业链的完整度和安全性也是成本的重要考量因素。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全球的价值链和产业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与中国“脱钩”必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具体来说,第一,在疫情期间,很多企业都是自顾不暇的,企业都是以生存作为主要的目标,所以短期之内,不用担心产业链的转移;第二,中国在抗疫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与不少国家和地区比起来,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经验更加丰富;第三,我们国家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社会治理和产业链的规模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中国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
张业遂表示,从总体看,尽管疫情对在华外资企业造成影响,但并不存在大规模外资撤离的情况,中国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没有变,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在华长期经营发展的信心没有变。
3
应未雨绸缪
陆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中国市场大且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供应链较为完整,基础设施发达并有规模效应,所以相对受损较小,外资短期撤出不易,可不用过于担心,但中长期一定程度的脱钩不可避免,应未雨绸缪。
“逆全球化是挑战也是机遇,逆全球化影响下可能出现进口替代的趋势,促进国内旅游业、教育业的发展,以及高端部件的生产研发。发达国家重构产业链的成本较大,可能造成其产品价格的上升,而对我国来说也是扩大新兴市场的机遇。再就是在逆全球化趋势下,可能会倒逼关键领域的改革开放、要素市场的改革,推动更为高效的基础设施建设。”
应习文表示,关于稳外贸,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措施,而在整体经济层面上的长效措施更为重要。“首先是不断加快改革,提升制度空间,改善营商环境,促进要素市场化;二是进一步加强我国产业链的完整度,补齐短板,避免在某些关键领域受制于人;三是继续培养和保持大规模、高水平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队伍,用人才红利取代廉价劳动力优势;四是继续保持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优势,尤其巩固高技术服务产业市场(比如互联网、电子支付等)的领先发展优势;五是继续坚持开放的道路,成为‘逆全球化’中的一股清流。”
记者 李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