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深圳罗湖区和平路2层办公楼址,深圳中行最早的本部所在地
破冰
顺应改革开放东风 克服重重困难起步
历史风云挟着火热气息扑面而来,回首40年前,改革开放大幕初启,曙光与尘埃升腾,一个国家的命运齿轮重新开始转动。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特区。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暂行条例》,批准设置深圳经济特区。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经济特区这一崭新事物在中国古老大地上宣告诞生,并自此承担起先行先试为改革开放探索开路的重要历史使命。
打造经济特区,深圳先行,金融力行,当仁不让。
早于特区成立,1978年,深圳中行便与人民银行“分家”,成立了中国银行深圳办事处。“那时连一张凳都没有,我们运送钞票的单车都是向人行借的。”中行老人回忆道。彼时特区的银行业,一穷二白,艰难起步。为服务深港两地居民的换汇需求,深圳中行从最简单的“存、贷、汇”业务开始,独家提供外币兑换、派发侨汇、本外币存款等外汇服务,在仅有两层的办公小楼里开启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深圳经济特区早期的定位是“外向型经济特区”,明确“三个为主”,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企业以外企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时代的号召下,作为在深圳同业最早开办外汇业务的专业银行,深圳中行切实发挥独家经营外汇业务的专业能力,主动履行外汇专业银行的角色和使命。
“当时的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外汇兑换需求巨大。”深圳中行原出纳处、清算处处长汤瑞贤回首过往,“我们每天早上7点就要踩着从人民银行借来的自行车,背着装有钞票的麻包袋去海关外币兑换点工作。下班之后,再用麻包袋带着钱以及账本回公司。”创业初期的艰辛历历在目,述说着第一代深圳中行人的责任与荣光。
建行初期,虽然条件艰苦,但深圳中行员工意气风发,以高度的使命感积极投身分行建设,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利用外汇专业优势,成为深圳特区对外经济发展领路人。
这份努力需要数字来佐证。1978年,中国银行深圳办事处成立初期员工总人数仅52人,发展至1985年,深圳中行拥有网点11家,员工798人,人民币存款7亿元,外币存款4亿美元,人民币贷款9亿元,外币贷款近2亿美元。
40余年来,深圳中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外汇业务专业人才,从海关通道办公起家,到如今跨境金融全球服务。深圳中行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成为深圳跨境金融服务典范。
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合影留念
初心
矢志服务实体经济 倾力支持特区发展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1979年在重要工作会议上的这句话既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又是摆在改革探索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改革之初,深圳百业待举,百废待兴,“杀出一条血路”路途荆棘,困难重重。
“特区成立之初,面临的首要难关是货币资金的不足。”追溯时光,在很多老深圳人的记忆中,如火如荼的特区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填补资金缺口、平衡资金供需、搞好内外结算的重任落在了深圳金融业的肩上。
于是,恢复、重建、引进一系列机构创新的举措快马加鞭。为支持特区发展,国务院特批深圳实施“资金切块政策”,创造了稳定、宽松的资金环境。
风劲正是扬帆时。从1981年为中电工贸公司开立国内第一份信用证和第一个保证金账户开始,深圳中行担当起深圳乃至全国外汇业务拓荒牛的角色,借助外资、中外合资、产品外销等服务,实现业务产品革新,为特区建设输送“货币第一推动力”。
随着蛇口建港填海的“开山炮”轰鸣炸响,蛇口工业区正式创办。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兴土动工面临的资金缺口,从哪里要钱?成为当时迫切的问题。1983年,面对特区建设资金紧张,深圳中行敢为人先,突破当时银行只能涉足流动资金贷款的限制,为蛇口工业区建设提供6000万港币开发贷款。1985年,我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合资谈判和项目融资启动,深圳中行配合协助中行总行参与并承办了接下来该项目的综合金融服务。“大胆地试,勇敢地闯”,深圳中行人用拼搏的韧劲、智慧的汗水浇灌着这片改革热土。
时值今日,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矢志不渝。深圳中行始终走在市政建设和主流业务的第一线,作为深圳土地储备贷款银团成员单位,参与了港口、机场、公路、铁路及地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1985年,深圳中行在原址筹建深圳国际金融大厦,并于1990年交付使用,成为当时深圳地标性城市建筑之一。
敢闯
先行先试敢为人先 开拓进取勇立潮头
特区的建设马不停蹄,旧体制的藩篱逐渐被打破,这一方热土在新的思想、新的精神滋养下处处都散发着强大生机。
在当年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炸响的地方蛇口,至今仍矗立着一座石碑:“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看似寻常的口号,1981年首次提出因受姓“资”姓“社”争论的思想束缚,引起了轩然大波。口号第一次见诸报端是在1982年11月22日的《深圳特区报》头版,引起巨大轰动,开始冲出深圳,走向全国,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强音。
在此之后,深圳特区开拓创新的道路越走越宽,以“先行”的实践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为推进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程提供了一种“新精神”——敢闯、开拓。
老一辈“拓荒者”回忆,第一代深圳中行人摸着石头过河,先行先试,突破外汇专业银行分工,开办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尝试开办个人外币存款业务,将深圳居民手中的外币集中起来,用于支持深圳特区建设。
正是这种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拓荒牛精神,推动着深圳中行为深圳金融业改革迈出坚实步伐,以改革创新之举擦亮了深圳中行跨境服务领先的“金字招牌”。
1984年,邓小平到深圳视察改革发展成果,在听取袁庚介绍蛇口工业区发展情况后,小平同志为深圳写下:“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一句振聋发聩的肯定让一路埋头前行的深圳人吃下定心丸,深圳特区改革开拓的方向、路径、目标前所未有的清晰、明确、笃定。
笃者,定也。方向定,目标定。定者,实也。心中实,脚下实。自此,敢闯、敢试的深圳中行人步伐越迈越大,信心越干越足,肩负着探路的重任壮怀前行。
写在后面的话:
1992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已有12年,这一年邓小平到南方深圳、珠海等地考察,发表重要的南方谈话。国贸大厦是当时深圳的最高楼,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以国贸大厦为中心的这一地带现在是深圳重要的人民南商圈。当时深圳从这里开始建设,深圳中行的大楼也身处这一片繁华腹地,见证着、参与着深圳的日新月异。
当时,邓小平站在国贸大厦的旋转餐厅指着外面说,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深圳,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寥寥数语,把深圳的形象刻画得极为鲜明、生动和深刻。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正是铸就特区奇迹的根源所在。“一股脑儿向前冲”开拓进取的韧性同样激励着那一代的金融改革先锋们,深圳中行敢为人先的佳话在今日仍在传颂,第一代深圳中行人拼搏进取的精神依然燃烧——
2018年中国银行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深圳中行同时启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建设,围绕支付、融资及服务等领域,一系列创新成果加速落地;为更好服务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国银行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去年11月签署《中国银行服务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今年《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发布,深圳中行通过信贷投放、资本市场服务等多措并举夯实服务实体初心;今年受国际疫情的影响,深圳外贸企业蒙上沉重的阴影,使命在肩,深圳中行一系列稳外贸举措密集出台……时代命题在前,中行人用敢闯的勇气、创新的魄力给历史交了满意的答卷。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如今,站在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和千年小康梦想的历史交汇点上,新一代的深圳中行人拿出敢为天下先的胆魄,永葆“杀出一条血路”的闯劲,争当开拓者、实干家,将继续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挺立潮头、走在最前列,紧抓“双区”建设新机遇,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