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深圳来说,下一个有潜力的增长方向在哪里?海洋经济或许是答案之一。
9月30日上午,深圳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张勇代表市政府发布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最新“年报”:2019年深圳市海洋生产总值约2600亿元,同比增长约8%,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值约10%。“2019年深圳市海洋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量再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蓝色经济已经成为深圳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张勇介绍。
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约占GDP的10%
对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市场观点普遍认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具备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拥有领先的海洋核心竞争力,是在一定区域内起着枢纽作用且对全球经济社会活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
深圳市副市长张勇表示,过去一年,深圳市海洋生产总值约2600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0.2%、30.6%和69.2%,呈“三二一”的稳定产业结构。深圳综合考虑国际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自身产业基础优势和经济结构特点,重点引导和推动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深圳将积极引导海洋金融、港口航运开放合作,全力推动海洋产业跨越式发展,持续强化以蓝色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态势。
张勇在会上透露,深圳已建及在建的海洋领域各级创新平台近34个,包括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7个、市级工程实验室10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个,集聚了近千名海洋领域高级研究人员。已建有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装备研究/生产基地、海洋生物医药技术支撑平台(坪山)、国际生物产业基地、深海海洋装备试验和装配基地、深圳蛇口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一批海洋相关基地。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喻春介绍,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定于10月15日-18日在深圳福田区会展中心举办,主题为“开放合作、共赢共享”,包括展览、论坛、配套活动三方面内容,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相较去年面积增加了63%,展览时间由3天增加至4天。其中,10月17日、18日为周末,将面向普通市民观众开放,以普及、展示海洋经济魅力,培育大众海洋文化意识。与去年相比,本届海博会规模更大、时间更长、要求更高。
深圳应该怎么做?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是深圳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目标。2017年6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再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写入“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过,对于发展海洋经济,不少城市也在发力。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梳理,截至目前国内已有深圳、上海、天津、青岛、宁波、舟山等6座城市明确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那么,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又有哪些优势?深圳毗邻南海,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深圳经济实力雄厚,拥有规模庞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可快速延伸嫁接到海洋领域。深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突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而且海洋龙头企业集聚,拥有招商重工、中集集团等一批技术实力雄厚的品牌企业,同时涌现出一批技术条件先进、成长潜力大的新兴企业。此外,深圳的陆海统筹体制机制率先理顺,为城市与海洋融合发展,塑造城市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与上海、青岛等国内主要海洋城市相比,深圳的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仍然有较大差距。以上海为例,2019年上海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7.2%。
就在日前,深圳正式印发实施《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对“十四五”期间深圳如何增强“蓝色实力”作出了一系列规划部署。《实施意见》提出,重点引导和推动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积极引导海洋金融、港口航运开放合作,增强国际化水平;建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等。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曾在一篇撰文中建议,深圳海洋大学要定位世界一流,建成全球领先的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海洋大学,形成优势学科-高新技术-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