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我国所有贫困县“清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捷报频传,脱贫事业稳步推进。这次各地摘掉贫困县“帽子”后,没有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的庆祝仪式,不少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表示,消息公告的那一刻,最直观的感受是微信朋友圈刷屏,工作群里“大拇指满天飞”。除了欣慰,他们心中五味杂陈。
有的地方体恤干部辛苦,安排了轮休,而大家基本只干了一件事:回家看看。短暂调整后,他们仍将坚守岗位,继续提高脱贫的成色和质量。
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生活的起点。为这种清醒认识以及永远在路上的勤勉点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后面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更好的日子也还在后头。
不少扶贫干部认为,贫困县虽然“清零”了,但脱贫成果还需巩固与夯实。一方面,脱贫群众可能未“站稳脚跟”,新的返贫致贫风险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需严肃对待,相对贫困问题仍要着力攻坚。
如何求解这些问题?唯有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体来看,至少可从三方面加强。
首先是盘活用好扶贫资产。产业扶贫不是造一片基地,建一些圈舍就完了,关键要找准特色和定位,在产销对接、利益联结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经营中不断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
其次,要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扶上马、送一程,最终还得自己走。这需要村支两委将本土致富带头人和产业工人培养起来,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
最后,还要不断消除精神贫困顽疾。在已脱贫群众中,仍有部分内生动力不足。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长远来看,仍要靠教育。提升人口素质、改变思想观念,人们才有动力、也有能力,真正远离贫困的困扰。(向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