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券行业的江湖中既有新人报道,也有旧人撤场,更名改姓者也同样有之。
日前,原华菁证券公告:即日起“华菁证券有限公司”更名为“华兴证券有限公司”。更名后,该公司业务主体和法律关系不变,该公司名称变更不影响原有的各项权利及义务。
为何选择变更公司名称?对此,华兴证券的解释是“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新经济企业中的品牌知名度,最大化发挥股东方华兴资本集团在新经济领域的品牌价值,赋能公司业务发展”。此时,距离华兴资本拿下国内券商牌照已经过去了4年,更名意义不言而喻。
在券业动荡的年份,业内吸收合并、股权变更屡见不鲜,不少券商的名字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即便是在最近两年,也有中投证券、民族证券等多家券商宣布更名。在新一轮券业更名潮背后,到底有何缘故?
华菁证券更名华兴证券
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公司名称同样是一家公司的门面所在。如今,又一家券商准备更名换姓,开启全新的旅程。
12月17日,原华菁证券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了更名消息:即日起“华菁证券有限公司”更名为“华兴证券有限公司”。
在更名后,华兴证券的业务主体和法律关系不变,该公司名称变更不影响原有的各项权利及义务。华兴证券将借助股东华兴资本集团在新经济领域打下的坚实基础,专注为新经济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的境内资本市场服务。
对于更名的动机,华兴证券表示,更名是由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本市场改革机遇,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在新经济企业中的品牌知名度,最大化发挥股东方华兴资本集团在新经济领域的品牌价值,赋能公司业务发展。
公开信息显示,华兴证券成立于2016年8月,注册资本为30.24亿元,注册地在上海市虹口区。值得一提的是,华兴证券成立的背景是基于CEPA补充协议,由港资股东华兴资本旗下的万诚证券有限公司、内资股东上海光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及无锡群兴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三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
在获批开业之时,华兴证券拥有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资产管理四张牌照。今年6月,华兴证券获上海证监局核准变更业务范围,新增了证券自营、代销金融产品两项业务,成为真正的全牌照券商。此外,在2020年的分类评价中,华兴证券连升两级,从上年的BB类券商升至A类券商。
此前,曾有第三人抢注“华箐”的商标注册,华兴证券为此曾提起诉讼。彼时,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曾指出,华兴证券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在先使用该商标,并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此次变动中,新的华兴证券logo也略有变动,与目前华兴资本的logo一致。在此次从名称到logo都与华兴资本保持一致之后,华兴证券的用意不言而喻。
华兴证券表示,依托股东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的布局及在新经济领域十余年的深厚积累,华兴证券致力于为新经济企业、金融机构、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等各类客户提供多元化、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成为最优秀的服务中国新经济的投资银行。
华兴资本的“资本局”
在取得内资券商牌照后按捺了4年,华兴资本终于还是将华菁证券变更了名号。
回顾以往,华兴资本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投行界的一个奇迹。从2005年做财务顾问(FA)起家,华兴资本将自己定位为专注于服务中国新经济的投行,力图走差异化“精品投行”路线。2018年9月,华兴资本作为“新经济金融服务第一股”,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
彼时,华兴资本董事长包凡曾表示,华兴资本投资、投行服务的都是新经济企业,并且已经具备了十几年的先发优势,初衷是建一个匹配资金和资产的平台。其中,投行是平台的基础建设,否则不能提供交易场所和流动性,而投资管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华菁证券则是国内业务的载体,未来这三块业务发展会三足鼎立。
从业务拓展上,由中信证券原班人马打造,华菁证券的投行业务表现明显出色。2017年10月,华菁证券董事会任命原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刘威担任总经理。包凡称,华菁证券不会成为一个大而全的泛泛之辈,而将在统一的新经济战略下差异化发展,将华菁打造成专注新经济的创新型投行。
2019年,华菁证券实现营业收入2.62亿元,同比增长57.7%,转亏为盈实现净利润6186万元。主要增长来源于科创板股票承销收入和银行存款、定期存款及其他现金管理产品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其中,华菁证券也是为数不多的第一批拿下科创板项目的中小券商,与国泰君安共同保荐的心脉医疗正是华兴医疗产业基金投资的项目。
不过,与其他合资券商类似,华菁证券在设立后连年亏损,至2019年的“券业大年”终于净利润转正。但中证协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华菁证券实现营业收入4032万元,净利润-6059万元,下半年能否打好“翻身仗”至关重要。
华兴资本2020年半年报对华菁证券报有厚望。华兴资本表示,其投资银行业务与华菁证券逐渐整合,华菁证券是该公司国内经营至关重要的平台。尽管外部环境多变,华兴资本已为中国公司上市偏好的转变作出长期准备。“我们在集团各个层面愈加重视国内市场(即A股市场及香港市场),不断向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新经济投资银行的目标努力前进。”
华兴资本于过去三年内为加强股票承销、销售及交易和华菁证券投资大量资源,招聘顶级人才,并由此扩展业务范围和收入来源,预计于未来6到18个月内投资银行储备项目收入增长势头强劲。
券业更名浪潮再袭
在券业动荡的年份,业内吸收合并、股权变更屡见不鲜,不少券商的名字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券商中国记者根据天眼查数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以来,已有近20家券商告别自己从前的名号。其中,大部分系由于股东变更、吸收整合等带来的名号更换。
1
原因一:券业并购整合
典型公司:中金财富证券、中信证券(山东)、中信证券(华南)等
无论是“中投证券”的退出历史舞台,还是万通证券、广州证券陆续变成“中信系”,都是证券行业并购整合带来的后果,其名称变更也引起业内唏嘘。在成为头部券商的全资子公司之后,中信山东和中信华南无论从品牌形象还是业务定位上来说,都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不过,对于中投+中金这样实力相当的重磅并购,其合并整合也是个漫长的过程。在2017年4月完成收购之后,中投证券的更名在2019年8月才宣告完成。而在具体业务层面,双方的整合仍在进行当中。
2
原因二:外资股东撤退
典型公司:第一创业承销保荐、东方证券承销保荐、上海华信证券等
在金融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当下,屡有外资控股券商落地,外资全资券商也指日可待。不过,在券业历史上同样有不少外资从合资券商中撤退,由于此前持股比例受限,外资股东话语权往往偏低,中外方股东之间的经营理念冲突、同业竞争、业务牌照单一等问题也难以解决,这也直接导致了合资券商的更名。
例如,早在2011年,摩根大通曾与第一创业合资成立中外合资的券商一创摩根,但在2017年宣告分手。在摩根大通撤退后,一创摩根也更名为第一创业承销保荐,成为第一创业的全资投行子公司。
类似的剧情在东方花旗再次上演,2019年5月,花旗亚洲出清持有8年的东方花旗全部股权。在今年4月,东方花旗更名为东方证券承销保荐。
3
原因三:强调股东背景
典型公司:财富证券、华兴证券等
券商名称的变更,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大股东的变更,从而向大股东的板块名称聚集。与股东集团名称保持一致,更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对内增强集团存在感,对外借助股东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
除了此次华兴证券向华兴资本“靠拢”之外,今年3月,从前的财富证券更名为财信证券,其理由与华兴类似。历经一系列增资扩股、股权转让,财信证券成为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其更名也易于理解。除了券商更名外,财信金控旗下德盛期货也改名为财信期货。
4
原因四:加强业务布局
典型公司:中泰证券、粤开证券
与并购整合、股东安排不同,也有券商主动更换名号,以追求更多发展。
早在2015年,曾经的齐鲁证券改名为中泰证券,备受业内关注。彼时,中泰证券李玮表示,司更名是借助改制上市契机的自然选择,一个上市公司应拥有独有的、排他性的商号和品牌,这是一个公司独特的印记。而“齐鲁”显然不具备这个特点,且已被他人注册。
除了商标纠纷之外,“中泰”意为“中允行健,明德安泰”,与“齐鲁大地”相比,其加速全国布局的意味更加明显,体现了加快从区域性向全国性转型的战略雄心。
类似地,2019年下半年,联讯证券屡次传出更名声音,备选方案从“知识城证券”最终确定为粤开证券。更名中固然有新任控股股东广州金控的影响,其公司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思路也直接体现在公司名称当中。
对于业内券商来说,由于已经形成了一定品牌和行业影响力,贸然更换公司名称,自然是在权衡利弊之后更重要的选择。在更名换姓之后,各家券商能否走出更好的发展道路,值得业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