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公司 >

种业打翻身仗需防劣币驱逐良币

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伟 曹晨 邢云

种业问题被社会各界提高到空前的重视高度,与两大背景有关。

一大背景是,随着产业生态的演进,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发生多维变化。纵向来看,农业产业链条在不断拉长,以前偏重解决吃饭问题、原料问题,如今则是从生产、加工、物流一直到终端,都已涵盖在内;这也是一众互联网巨头纷纷杀入“社区团购”的重要驱动力。而横向来看,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也在快速强化,产业之间的边际趋于模糊。

另一背景则是,近些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但是作为源头的种子创新能力不足也一直是悬在我国农业生态链上的忧虑。农业农村部方面就曾直言,种业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有些品种单产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技术原创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这些都是制约种业的“卡脖子”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各界重视的本质,应该是中国种子的结构性问题,是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农业科技与世界差距问题,是中国农业发展模式优化问题。

对于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产学研界都有各自诉求和看法。例如,隆平高科高级副总裁尹贤文就认为,一是靠种质资源的搜集和创新,二是靠关键技术的突破,三是靠龙头企业的崛起。其中的关键又在于做好科研创新体系建设。

利用市场化的创新机制有效激发创新企业活力,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行业来说,这将有效调动各种要素和资源;对企业来说,是实现有效科研产出的重要保障。

有一大问题值得重视。种子与芯片产业一样,从研发到落地,中间往往要经过好多个版本和好几代人的努力。在千帆竞逐之下,一方面,如何保证参与者有持续性动力深耕不辍;另一方面如何持续构建和优化良性竞争机制,避免行业无序竞争,乃至劣币驱逐良币,依然是摆在所有参与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而从创新体系建设来看,种业相比于其他产业来说,更像一个“小弟弟”。从这个角度说,在种业解决“卡脖子”的过程中,从市场化机制构建、人才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依然有待向芯片、互联网等产业“问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