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叶玲珍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围绕材料创新、供应链自主可控等方面,带来了4份干货满满的建议,分别为关于强化基础材料创新赋能“中国创造”的建议、关于加速绿色材料建筑应用助力碳中和的建议、关于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建议以及关于加速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
强化基础材料创新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彭寿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进入‘十四五’时期, 5G、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需求愈发迫切,对基础材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在建材、钢铁、石化等基础材料创新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显示玻璃、碳纤维、玻纤、超级钢等逐步实现了并跑、领跑。以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凯盛科技所处的显示产业为例,已建成及在建高世代液晶面板线21条,总投资超万亿元,全部投产后年需高世代玻璃基板3.8亿平米,而此前这些关键材料全部依赖进口;与此同时,国内首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世代浮法液晶玻璃基板已研发成功,实现了在大尺寸显示面板企业的导入,保障了我国信息显示产业安全。
不过,在彭寿看来,目前我国基础材料产业仍存在原始创新不足、支撑保障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为此,彭寿建议将关键基础材料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同时给予资金支持,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始性创新突破,增强我国关键基础材料的自主保障能力。
“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平台。”彭寿表示,“建议由行业优势企业联合高校以及重点实验室、国际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实现我国基础材料由‘单一创新’向‘共性创新’的转变,加速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碳中和战略:
材料先行 应用领跑
“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彭寿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而发展绿色建筑,必须‘材料先行’。”
据介绍, 我国建筑面积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每年仅使用过程中的“运营碳排放”就达到21亿吨,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20%,是名副其实的碳排放“大户”。
凯盛科技集团在绿色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颇有心得,成功开发出了国内最高光电转化率达19.64%的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并成功下线世界最大单体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
“虽有突破,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绿色材料的应用推广与绿色建筑普及率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彭寿坦言。
基于上述,彭寿建议加速制定发布绿色材料应用专项政策与国家标准,强制性要求既有建筑改造使用节能玻璃、发电玻璃、储能等绿色材料,明确新建建筑碳减排指标,使“材料先行”转化为“应用领跑”。与此同时,为发挥绿色材料应用“乘数效应”,建议加快智慧能源试点城市建设,对关键材料研发生产、绿色建筑应用推广、智能电网改造升级、数字化平台建设等给予技术、资金、政策扶持,为城市探索零碳发展提供创新路径。
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彭寿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与日益激烈的大国竞争,全球产业链正在加速回缩、重塑,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已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
彭寿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产业链不强、不安全的短板依然突出。具体来说,产业链不强主要表现在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产业链不安全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摩擦和科技竞争下的产品“断供”和科技“脱钩”。在彭寿看来,国外企业巨头对我国的技术贸易封锁,本质是利用“链主”优势对我国高科技产业进行打压。
对此,彭寿建议,加速批准建设已列入指南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探索建立多元化、战略性创新体制;同时引导上下游企业开展全产业链协同,加大支持关键材料在下游的认证和应用,打通从材料研发到终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企业强才能实现产业链强、供应链强。”彭寿建议,着力将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为产业链“链主”企业,发挥“虹吸效应”,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主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