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公司 >

突发!特斯拉公开事故前1分钟数据,超级工厂安保升级,“只会更严格”!产能仍在狂奔,疑似流标土地开始施工!国产车机会来了?

图片

特斯拉车主上海车展维权事件持续发酵。4月21日晚间,市场监督总局发文称,已责成河南省、上海市等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强调企业要切实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回应称,企业经营的首要前提是尊重消费者,企业应当依法落实产品质量责任,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益。而特斯拉方面也再度发声,恳请指定第三方检测鉴定机构开展鉴定,还原真相。

而据最新消息,特斯拉已经提供了相关数据。

同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中国市场监管报公开了车辆发生事故前一分钟的数据,并作出一份文字说明。

这份文字说明全文如下:

在驾驶员最后一次踩下制动踏板时,数据显示,车辆时速为118.5千米每小时。在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的2.7秒内,最大制动主缸压力仅为45.9bar,之后驾驶员加大踩下制动踏板的幅度,制动主缸压力达到了92.7bar,紧接着前撞预警及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最大制动主缸压力达到了140.7bar)并发挥了作用,减轻了碰撞的幅度,ABS作用之后的1.8秒,系统记录了碰撞的发生。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车速持续降低,发生碰撞前,车速降低至48.5千米每小时。

图片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综上所述,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驾驶员开始踩下制动踏板力度较轻,之后,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并发挥了作用,提升了制动力并减轻了碰撞的冲击力,制动系统均正常介入工作并降低了车速。

另外,关于事故发生前30分钟车辆的状况,特斯拉方面是这样叙述的:在车辆发生事故前的30分钟内,驾驶员正常驾驶车辆,有超过40次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同时车辆有多次超过100千米每小时和多次刹停的情况发生。

实际上,身陷维权风波的特斯拉还面临着拿地扩张的压力。近期,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重装备产业区的一块工业用地流标,该地块紧邻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被市场解读为是特斯拉扩建的新厂址。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近日实地探访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厂区内已安保升级,满载着国产特斯拉的运输车不间断驶出工厂。超级工厂附近的疑似流标地块已经开始施工。

“近期特斯拉车展维权事件,客观上对于企业投资形象是有影响的,其后续即便是扩张扩产,也是需要注意舆论带来的影响。”一位沪上汽车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是特斯拉拿地流标,说明企业资金和战略等方面可能达到此类目标有压力,或者说短期内无意去扩张。但预计后续还是会有各类拿地的动作。维权风波暂时未息、流标土地前景未明,特斯拉能否继续坐稳中国市场值得关注。

工厂入口配有多名安保人员

大面积白色外墙,红色拱形门,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超级工厂门前,陆续有私家车和员工进入工厂。工厂门口的道路空旷,已不见此前铲车轰鸣作业的施工场景。

图片

4月21日下午,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超级工厂出车口看到,多辆运输车满载国产特斯拉,不间断地驶离工厂。工厂外的空地里,排列着数百辆刚下生产线的新车。“工厂一期和二期基本都建成了,产能扩张很快,我们现在是三班倒全天候模式,24小时都得有人在,目前还在不断招人。”一位从工厂走出来的特斯拉员工告诉记者。对于眼下的特斯拉车展维权事件,该员工称:“对我们肯定会有影响吧,但这个我们也不好多说什么。”

图片

特斯拉受到关注的程度与上海超级工厂安保严格的程度呈正相关。记者注意到,工厂一期、二期的入口均安排了两道安保岗位。每个入口至少有3名头戴红色帽子、身着荧光绿马甲的工作人员值守。距离门口较远的路两边还不时有工作人员来回巡查,每当有访客走近工厂门口,工作人员会主动上前询问或拦截。“这段时间安保只会更加严格。”一位安保人员表示,并告知记者,工厂门口禁止拍照。

另外,记者注意到,在特斯拉超级工厂二期附近还有吊车在施工,厂房顶钢结构已基本搭建完成。“这里可能是三期,或者叫2.5期,还会搭一些车间来满足生产所需。”一位工人告诉记者。

图片

根据特斯拉此前的环评信息报告,公司在上海目前共有 4 个项目,分别为特斯拉超级工厂厂房项目、超级工厂(一期)第一阶段项目、第一阶段-零部件生产工艺提升项目、新车型先期启动项目。其中,超级工厂(一期)第一阶段项目分期建设,分为 A、B 两阶段,目前A阶段已建, B阶段处于在建状态。

图片

随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不断提升,特斯拉电动车的交付量也得以提升。根据特斯拉2020年财报,全年共交付49.95万辆车,距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马斯克定下的50万辆目标仅一步之遥。在财报中,特斯拉透露,上海超级工厂Model 3年产能有能力维持在25万辆以上,Model Y生产已于2020年底开始,目前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预计年产能将达到20万辆。

疑似流标土地已开始修路建设

在上海超级工厂产能负荷运转时,特斯拉传出了扩建工厂的消息。今年3月初,上海土地市场官网发布一则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称将出让位于临港重装备产业区的一块工业用地,地块总面积约46.1万平方米。该地块准入产业类型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且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二期相邻,被外界猜测为特斯拉扩建的新厂址。

然而,记者发现,该地块的当前交易状态为“流标”。3月30日,上海土地市场官网显示,位于临港重装备产业区的工业用地没有被唯一的竞买申请人投得。上海土地市场官网并未披露竞买申请人是哪家车企。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就此事向特斯拉相关负责人求证,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图片

图片

4月21日下午,记者前往位于浦东新区泥城镇的这块工业用地。资料显示,该工业用地东至N01-04地块,南至沧海路,西至N01-03B地块,北至万水路。一眼看不到边的土地仍处于荒芜状态,几辆推土车、压路机和吊车在轮番作业,尘土飞扬。“这里是要修一条路,我们已经在这打桩了。”一位施工的工人告诉记者。“我们是和特斯拉的人一起开过会,说是先把这条路给修好,至于其他的土地要干什么我们就不知道了。”一位前来巡查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工业用地本身地价不高,一般交易的溢价率都在5%以内,所以流标或流拍的情况比较少。”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出现流标情况,可能说明低价过高,或者企业最初有意向拿地,但是因为对于后续投入产出预期不高,选择放弃。“后续可能要在地价等方面做调整,尤其是需要积极询问相关企业的拿地意愿。”严跃进称。

起拍价超5亿元的土地缘何流标?

记者查阅该地块出让资料,其出售方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地块总面积达461142.4平方米,年限为50年,起拍价为5.1879亿元,增价幅度为500万元。

“类似地块靠近特斯拉现有的厂区,逻辑上说,一般是特斯拉会去拿地,若是其他新能源汽车在周边拿地,似乎说不通。”一位汽车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可以理解为特斯拉在当前的特殊时期,重新调整了战略扩张的模式,或者说是缓和拿地。

而从工业用地的角度看,严跃进认为,土地多少需要符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产业规划的要求,如果类似要求不达标,可能地块交易也会面临压力。

一个可以关注的细节是,该地块项目要求固定资产总投资不低于68.8亿元,投资强度不低于每平方米14925元,而且要在交地后5年内达到达产销售收入不低于每年750亿元,达产税收总额不低于每年20亿元。参考2020年特斯拉在华营收达66.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0亿元),与每年750亿元的销售收入仍有距离。

此外,在建设上海超级工厂时,特斯拉还曾披露,公司与上海当地政府签署了为期50年的土地租赁协议,如没按时缴纳,必须将土地归还给上海政府。特斯拉需要在未来5年内完成对上海工厂140.8亿元(约合20亿美元)的投资。同时,从2023年底开始,特斯拉上海工厂每年须上缴22.3亿元(约合3.23亿美元)的税收。

“流标可以从两方面看,一个是现在上海市政府对于特斯拉的政策是否发生改变。两年前,为了引入特斯拉给出的条件非常优惠,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利润率都很不错,那么,第二个土地项目再给特斯拉的话,条件就未必能有以前那么优惠了。”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向记者分析称,另一方面,不排除其他车企也想竞标。由于特斯拉入驻临港,将相关的供应商也吸引过来了,形成了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行业环境相对成熟,其他企业参与竞标,投标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产能狂奔下“进击”的特斯拉

维权事件和土地流标的背后,一路狂飙猛进的特斯拉似乎已逐渐褪去光环。2018年7月,官方消息发布,规划年产50万辆纯电动整车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将落户上海临港地区。

2019年1月,特斯拉首家海外工厂在上海正式开工建设,一期规划产能25万辆,总产能可达50万辆,项目总投资达500亿元。

随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建成,国产Model 3和Model Y迎来了产能的快速提升,多次降价也催化了特斯拉国产电动车的销售高峰。此外,今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充电桩工厂已建成投产,初期规划年产能1万根V3超级充电桩。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不断深化。

“我们生产汽车,从长远来看,中国将成为我们最大的市场,也是我们生产最多车辆、拥有最多客户的地方。”马斯克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坦言。2020年特斯拉在华收入66.62亿美元,同比增长123.6%,占总营收比例为21%。而2018年和2019年,特斯拉在华营收分别为17.57亿美元和29.79亿美元,占比分别为8.19%和12.12%。

表现在销量上,特斯拉一季度全球交付量185000辆,其中,特斯拉一季度在华销量为69280辆。从现有销售数据来看,特斯拉仍然占据中国市场份额头部位置。而股价方面,特斯拉从2020年初的80美元,到2021年初突破800美元,股价在一年间翻了十倍,市值领跑全球车企。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特斯拉安全事故频发。此次上海车展的“刹车失灵”维权事件并非孤例,据媒体统计统计,从2020年以来,不同媒体曝光相关车企的产品刹车失灵、充电自燃问题已经累计超过几十起,发生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南昌等多地。此外,欧洲和美国也有类似的事故发生。马斯克本人也不避讳谈及特斯拉存在着质量问题,他曾表示,处于生产加速间的特斯拉,质量会比稳定期的差,要让产量直线上升,就很难做到完美。

“特斯拉车展维权事件往大的方面来说反映的是特斯拉品控问题,刹车失灵与它的自动驾驶系统有直接关系,这就涉及到车的硬件和软件。新事物有个试错的过程,对于特斯拉而言,就是没有把自动驾驶系统的所有错误都试出来,就匆忙地量产商业化了。开发一个科技产品犯的错误也许可以容忍,而开发汽车产品时犯的这种错误,会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甚至丧失生命。”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国内新能源车市有望百花齐放

特斯拉在负面舆论缠身时,还面临造车新势力、豪华车品牌甚至智能化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重重夹击。

以今年的上海车展为例,各路玩家都将牢牢占据新能源车的风口。比亚迪发布全新 e 平台 3.0、代号 EA1 的纯电车和 X Dream 概念车;吉利汽车展出豪华猎装纯电轿跑极氪 001;上汽推出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智己 L7、LS等。新亮相的电动车型中,400km 以上续航已成为标配,部分高端电动车已可以达到 600km 以上续航里程,快充、加速度等电动性能也继续进化。

造车新势力小鹏、蔚来等携新车型亮相,海外品牌也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偏好需求发布SUV车型。除了整车厂发布新车外,华为、百度等智能化解决 方案供应商带来自动驾驶、智能电动等相关软硬件产品。新能源车市场的竞技场更加多元。

今年3月份的销量数据显示,国内造车新势力出现回暖。华宝证券分析指出,蔚来汽车 3 月交付了 7257 辆新车,在订单持续满产的情况下销量表现较为稳定,环比增长 30.1%;小鹏和理想在 3 月则重回增长态势,二者环比增长均超过 100%,虽然在今年传统车企的电动化布局和特斯拉的降价竞争下,但是造车新势力依旧保持足够的竞争力。另外,传统车企的巨人转身也加速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市场有望形成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同行造的新车型越来越多,特斯拉可能面临威胁。”汽车分析师张翔对记者举例说,多年前,特斯拉充一次电可以跑400公里,其他的国产车只能跑100公里,但现在,某些造车新势力的车充一次电可以跑700多公里,已经超过特斯拉的续航里程了。“在同行竞争时,特斯拉体现的优势越来越少,这就是对特斯拉的挑战。”

【记者观察】特斯拉在华发展战略会否生变?

维权风波的阴霾并未散去,而特斯拉还有其他难题需要解答。在特斯拉深度布局中国市场,降价放量时,其他各家电动车品牌发展策略也各有不同,势头不可小觑。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自主品牌新车的“个性化”设计和定位趋势明确,预计未来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从“成本控制”,向精准定位、精准营销转移。造车新势力则有望在电动车“智能化”的浪潮中,凭借更快的相应、更精确的市场理解,抢占先机,获得更高的份额。合资/海外品牌的电动化转型将进一步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新增供给,打开行业空间。

此外,智能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一方面能通过自动驾驶、智能座 舱等技术帮助整车厂优化产品驾乘体验;一方面能渗透到如电驱动、热管理、 BMS 等电动化部件,通过数字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助力整车厂造“好车”。

“当时引进特斯拉,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带动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长期来看,我们是支持有示范效应的先进技术和企业在国内发展,短期来看,企业有不恰当的行为,也要加以改善。”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

两年多前,上海引入特斯拉,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设、落成并量产国产特斯拉汽车。两年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是别有洞天,特斯拉却因多起质量安全事故而“失速”。急切占领中国市场的特斯拉,在中国发展的战略会有所变化吗?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也是全球新能源普及最快的国家之一,理应作为特斯拉的战略性市场,特斯拉需要持续加码深耕中国市场。特斯拉的挑战在于中国本土新势力品牌的崛起以及潜在竞争者的降维打击,例如苹果、小米等智能玩家的加入会对特斯拉带来较大威胁。”里斯战略定位咨询中国合伙人刘坤向记者表示,马斯克的战略意图是颠覆燃油车,所以特斯拉会持续拓展大众价位市场,这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向下延伸将稀释和模糊特斯拉的高端认知,特斯拉或将不再代表高端电动车,高端市场也因此存在建立另一个更加纯粹的高端电动车品牌的战略机会。

时移势易,维权风波暂时未息、流标土地前景未明,特斯拉还能继续坐稳中国市场吗?特斯拉在中国的扩张步伐会否暂缓,流标的地块又会最终花落谁家?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将持续关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