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趋势 >

员工违规频发暴露银行内控漏洞,监管持续高压今年已罚2250万

从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到中信银行泄露个人账户交易信息,再到农业银行分行员工挪用客户210万存款,银行业近期负面新闻缠身,引发持续热议,也将银行内控问题再次置于聚光灯下。

有银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银行业近期违规事件频发暴露出银行合规底线、内控存在漏洞,从而也引发了声誉风险问题。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银行要把自身工作做好,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处罚力度,切莫让单一事件演化成行业信任危机。

近年来,金融市场乱象整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监管持续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从严打击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共对银行业开出11张行政处罚单,涉及金额高达2250万元,问题涉及公司合规内控、公司治理等方面。

部分银行合规底线、内控出了问题

近日,中信银行上海一支行泄露脱口秀演员池子“个人流水”一事持续发酵,个人账户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引发全社会关注。

日前,监管已迅速采取行动。5月9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中信银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报》。通报指出,2020年3月,中信银行在未经客户本人授权的情况下,向第三方提供个人银行账户交易明细,违背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银保监会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规定,严重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启动立案调查程序,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虽是个别事件,但暴露出部分金融机构在客户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方面存在的漏洞。

董希淼认为,目前,部分银行基层机构和经办人员保护客户隐私意识淡薄,相关制度与流程仍然存在漏洞,进而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等行为。除违法提供账户信息外,违规查询客户征信、泄露银行卡信息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少数机构和银行员工,未能摆正客户服务与依法合规的关系,为维护客户关系一味迎合大客户,对不合理的要求竟然一路绿灯,也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加强管理。

实际上,对于个人信息隐私泄漏,监管一直持“严打”态度。近年来,一系列监管政策文件印发,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客户隐私保护,对客户信息严格实行从采集到存储、销毁等全流程的制度化管理。

2018年初,银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在“信息管理方面”也明确强调,严禁“违法违规查询、获取、使用、泄露、出售客户信息或商业秘密”、“违规披露或泄露相关信息”。

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近期表示,银保监会始终对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损害客户信息安全的行为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一经发现,严肃依法查处,严厉打击。

同时,银保监会高度重视银行保险机构网络安全工作,尤其把客户信息保护作为重中之重。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银行业违规事件频发,涉事银行不仅中信银行一家。据媒体报道,近期农业银行一名经理私自划走挪用客户存款210万元拿去放贷,警方已经介入调查。截至目前,农业银行对此尚未有回应。

董希淼建议,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应从三个方面加强管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客户信息保护;在制度上,要继续完善客户信息保护相关制度办法;在操作上,要细化客户信息查询流程。此外,应在技术上对客户信息查询有硬约束,比如建立分级审批、双人控制等要求。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银行业近期违规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合规底线、内控出现了问题。“部分银行因一些操作问题引发了声誉风险,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银行业应在加强银行风险底线教育方面下功夫,从系统制度方面进行约束,而不是简单的靠人来约束。”

问题机构风险处置“破题”

除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机构风险处置也是近期市场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这方面的相关工作也明显加速。

4月30日,经银保监会批准,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注册地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蒙商银行定位为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界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内,回归内蒙、服务内蒙经济社会发展。

这意味着,包商银行在被接管历时近一年后,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包商银行的风险处置终于尘埃落定。此前,包商银行由于大股东长期违规占用银行资金且无力归还,银行经营不善资不抵债被接管。为稳妥处置包商银行风险、最大限度保护客户和员工合法权益,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两级财政及部分区属企业,并引入建设银行、徽商银行等优质机构,发起设立蒙商银行,收购承接包商银行的相关业务、资产和负债。

此外,稳妥处置风险事件确保有效管控风险,严防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重大风险和案件得到有效处置。

4月29日,在变更注册地、管理层,完成剥离不良贷款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后,恒丰银行发布2019年年报,风险已基本化解,各项监管指标达到监管标准,其中,资产质量的变化最为明显。

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末,恒丰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为149.66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485.9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3.38%,较上年同期的28.44%,下降25.0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20.83%,2018年年末仅为54.70%,提高66.13个百分点。

“银保监会首先会同有关方面,坚决撤换董事长、行长和各级高管,领导班子基本上换完了。”在谈到恒丰银行处置问题时,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曾表示,“恒丰银行已经从一家’坏’银行变成了‘好’银行,市场也没有引起大的波动,非常平稳。”

周亮表示,通过各类措施,中小银行通过这几年的规范治理,从发展的模式、公司的治理、经营管理、抵御风险的能力等方面,均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不过,问题机构的风险处置仍需创造性推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指出,总体看,2018年四季度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覆盖了437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8~10级的586家,D级的1家,占比13.5%,主要集中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评级结果为8~10级和D级的金融机构被列为高风险机构)。其中,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的评级结果较差,分别有43.3%和32.7%的机构分布于8~10级。

谈及一些存在历史积累问题的中小银行,周亮指出,对于这类少量的机构,银保监会还会坚持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一行一策,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比如直接注资重组、同业收购、合并、设立处置基金,设立过桥银行,引进新的战投等多种方式的组合来加快它的改革和重组。银保监会也会充分评估处置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好各种预案,会牢牢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治乱象治违规持续高压

近年来,金融市场乱象整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监管持续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从严打击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在实际监管过程中,银保监会多项措施摁住了近年来风险隐患的苗头。

5月9日,银保监会连发9张行政处罚单,共计1970万元。分别“派”给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8家银行,六家国有大行均在列。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共对银行业开出11张行政处罚单,涉及金额高达2250万元。被罚机构包括六家国有大行,以及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

从罚单内容来看,涉及问题主要包括,由于监管标准化数据(EAST)系统数据质量及数据报送存在相应的违法违规行为、虚假代理业务、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两会一层”境外机构管理履职不到位等。

2017年3月,原银监会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专项治理行动;去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下称“23号文”),在前期摸清风险底数基础上,确定五大领域进行精准处置,分别是:股权和公司治理、宏观政策执行、信贷管理、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风险、重点风险处置。

业内人士认为,疫情导致经济和市场震荡,在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银行业绩也造成不利影响。虽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明显成效,但潜在风险还会持续暴露,防风险仍然是进行时。

银保监会在召开的2020年全国银行业保险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中指出,必须防止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做到徐缓调理与外科手术相结合,实现稳中有进、标本兼治。必须加强主动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必须区分情况分类施策,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监管,依法行政,依法处理各种市场问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