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了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数据。据海关统计,今年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4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2.2%。其中,出口3.06万亿元,增长50.1%;进口2.38万亿元,增长14.5%;贸易顺差6758.6亿元,去年同期为逆差433亿元。海关总署表示,前2个月外贸实现“开门红”,为全年开了一个好头,同时也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外贸稳增长任重道远。
三方面原因助力外贸表现持续向好
海关总署分析,前2个月外贸进出口增幅明显、“淡季不淡”,延续了去年6月份以来进出口由负转正、持续向好的态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生产、消费景气度回升,外需增加带动我出口增长。二是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拉动进口快速增长。三是基数较低。
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今年1-2月份的出口同比数据表现亮眼,高于市场预期。进一步分项目来看,防疫物资的出口维持较高增速,主要是低基数的原因。另外,去年年末海外疫情的再次爆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撑了此次防疫物资的同比走高。而生产相关的出口维持高增长,与海外疫情控制后生产能力修复密切相关。消费相关的商品表现亮眼,这与全球进入主动补库存周期,加上海外财政货币政策双积极,全球需求旺盛有关。
“比如美国房地产市场表现旺盛,住宅建造支出季调同比在2021年1月已经达到为了21.06%,因此和房地产相关的商品出口就很好,比如灯具、照明装置及其零件累计同比涨幅到了107.4%、家具及其零件累计同比达到了69.6%。”李奇霖说。
对于进口方面,李奇霖分析,首先是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今年在全球经济复苏预期乐观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行。这在铜矿砂及其精矿、铁矿砂及其精矿的进口数量和金额上有所体现。
此外,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海外生产能力开始逐渐恢复,国内需求也在逐步修复助力了进口表现。李奇霖说,像是此前汽车缺芯就是因为海外汽车芯片厂商产能不足导致的,而随着疫情控制,海外生产能力快速修复了。如美国的新出口订单PMI就从54.9上升到了57.2。与之对应,国内1-2月份进口集成电路数量同比增长了36%,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增长了59.2%。在国内,虽然PMI数据有所回落,但是依旧位于荣枯线以上,而且企业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很乐观。
中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表现活跃
值得一提的是,前2个月,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额均实现增长。同时,前2个月,我国中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9751.1亿元,同比增长55.8%,增速比我国外贸整体增速高23.6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至17.9%。
海关总署表示,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维护拓展经贸合作朋友圈,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拓展了我国外贸发展的空间,对我国外贸持续向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中西部地区外贸表现活跃,进出口比重持续增加,国内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中西部地区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增强,外贸潜力进一步发掘,这将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展望后期,随着国内本土疫情逐渐消散以及疫苗接种,消费场景缺失的问题会得到解决。出口方面,李奇霖指出,今年出口的主要矛盾是外需的恢复会对出口形成强有力的支持。美国新一轮的财政刺激政策昨天已经通过参议院,预计3月中下旬能落地。在全球经济稳步修复,财政直接向个人发钱的背景下,海外需求维持高位是确定的。总的来说,像是出口份额回落、防疫物资下行更多的是节奏上的扰动,不改需求旺盛带动出口向上的趋势性行情。
海关总署调查显示,近期出口企业反映出口订单增加、对未来2-3个月出口形势表示乐观的比例均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