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讯 (记者 马爽)自9月25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简称“大商所”)基差交易平台上线试运行以来,截至10月21日,平台累计成交86笔,涉及现货量25.1万吨,名义本金3.4亿元。10月17日,首笔货物交收确认完成,标志着基差交易平台在发挥服务实体企业的功能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首笔交收结果达到双方预期
10月17日,明日控股和四联集团间达成的100吨均聚PP粒在华东地区的杭州国贸库完成了货物交收和尾款确认,卖方明日控股为该笔交易给出的基差报价为500元/吨,而买方四联集团于10月8日在期价为8100元/吨时进行了点价,最终成交价为8600元/吨。
据介绍,明日控股基差贸易覆盖范围广泛,一些品种基差贸易量的比例已超过半数。其中,PP总贸易量140万吨,基差贸易占比70%;PE总贸易量128万吨,基差贸易占比50%;PVC贸易量85万吨,基差贸易占比30%。“我们前期在外部市场收购了一批基差货,而外部市场流动性较差,想平仓时却没有对手盘。再加上我们预判在10月中旬以后供应回归,基差走弱,所以希望能尽快平仓出货。”在被问及报价时考虑了哪些因素时,明日控股负责人如是说道。
四联集团参与基差贸易也已有3年时间,主要涉及品种为聚烯烃,包括2个标品(PE和PP)和部分非标品种,不过其参与该笔业务则是基于不同的考虑。四联集团研究主管马学伟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国庆节后,聚丙烯市场现货资源并不多,流动性也不好,而盘面受远期投产压力和春节较早影响,始终上涨乏力,导致10月PP基差处于偏强位置。此外,场外纸货交割和华东部分装置意外减产导致华东区域现货资源相对偏紧,也对基差偏强起到了额外支撑作用。“基于基差偏强的判断和补充现货库存的需要,我们对10月中旬交付的PP华东现货进行了远期点价。”
从实际效果来看,双方均认为这笔交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明日控股虽然在基差和绝对价格上有轻微的损失,但是找到了对手盘,可以及时对冲基差风险,避免了月中之后基差走弱带来更大的损失,从而实现对冲基差风险的目的。而四联集团则相当于获得了一条新的采购渠道,并通过合理的基差和盘面价格,确定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现货价格,在锁定拿货成本的同时,节省了仓储成本和资金成本。“按7个点计算,一天省下的资金和仓储成本大约在2.5元-3元/吨。”马学伟补充道。
基差贸易优势众多
在被问及为何要做基差贸易时,马学伟从基差本身的特性出发,为记者分析了基差贸易的优势。他认为,与传统的贸易形式相比,基差贸易将商品的绝对价格波动风险转化为相对价格波动风险,即基差波动风险,而标品基差波动呈现均值回归的特点,上下边际相对可控,因而能更加充分发挥产业企业在现货供求关系分析方面的优势,并显著降低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承担的风险,提高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明日控股负责人则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分析。以其所处的塑化产业为例,整个产业链呈现金字塔型结构,上游数量少,集中度高,而下游需求分散,平均规模偏小,需要较多的中游贸易商来衔接上下游,服务全产业链。而目前下游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信息不对称逐渐消失,单纯“赌价格”的现货贸易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且不利于上下游企业的长远合作与发展,行业急需创新与变革。
在这一背景下,明日控股开始参与基差贸易以实现转型升级。“我们将基差贸易视作常态化的操作,融入到全业务场景中,通过基差贸易做大流量与规模,把握上下游渠道,避免单边行情博弈,既有效降低了风险,又获得了市场给予的来自基差修复的利润,还能形成与客户双赢的局面,可谓是一举三得。”明日控股负责人如是说道。
平台助力基差贸易推广完善
当然,基差贸易并非完美无缺,线下基差贸易发展至今,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寻找交易对手和进行资信评估的过程费时费力,基差报价不够公开透明等。而基差交易平台的上线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基差交易平台实行交易商认证制度和保证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并对交易商的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控。这些举措有利于打消客户对资金安全的疑虑,在简化交易商之间信用考核等环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违约风险。
经过筛选,能够成为交易商的企业大多具备基差报价的能力和参与意愿,平台上每天都有多笔来自不同企业的报价,这些信息会在第一时间向市场扩散,参与企业不必再进行点对点报价,大幅降低了建仓的难度系数和因报价失误导致利润受损的可能性。“在平台报价,我们就无需在寻找基差贸易对手方上花费大量时间,从而大大提升了基差贸易的效率,降低了摩擦成本。”马学伟说。
明日控股负责人表示,基差交易平台的便捷高效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用平台进行交易,节约了合同做单等常规程序,而且业务台账清晰、财务自动结算,便于我们进行管理。希望平台能够不断优化完善,为实体企业参与基差贸易提供更多服务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