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 >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疫情影响就业仅限于一季度,重点救助小微企业

经济战“疫”访谈(三)

编者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备受各方关注。为全面评估疫情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恢复生产、稳定经济提出政策建议,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场机构的多位经济学家。系列文章将陆续刊发,敬请垂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都阳研究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综合各方面信息判断,此次疫情的影响不会比2003年“非典”疫情更长。根据初步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疫情可能会使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疫情结束后,经济活动会迅速恢复,对全年的新增就业目标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都阳同时指出,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娱乐、租赁服务等6个重点行业中,法人单位数为857万,个体经营户总计5134.9万家。集中救助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及其中的就业人员,应该成为应对此次疫情产生的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

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仅限于第一季度

证券时报记者:2月3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做好“六稳”工作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准备。做好“六稳”工作,首先是“稳就业”。目前来看,受疫情影响更大的行业,多是劳动力密集行业。疫情持续越久,就业压力越大。可否请您谈下对疫情影响就业的总体判断和对今年中国新增就业人口规模的预期?

都阳:疫情期的社会动员是非常时期的紧急应对措施,很多地区采取了一级响应机制。虽然恰逢春节长假,采取了延长假期等手段,但对部分行业的影响的确较为明显。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影响是通过对经济中各个行业的影响传导而来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基本的机制。其一,由于疫情延长假期,使经济活动停止造成的损失,主要集中对供给侧行为(如生产)的影响;其二,控制疫情时期的非常应对措施对即期需求的影响。主要是第三产业的部分行业,如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与住宿、批发零售以及娱乐业等。

疫情对就业总体影响的程度取决于疫情持续的时间。正如你所说的,“疫情持续越久,就业压力越大”。但综合各方面信息判断,此次疫情的影响不会比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响更长。主要基于十七年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巨大进步:(1)较之于“非典”疫情爆发时,我国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代表的诊断及医疗手段取得了巨大进步,有利于后续疫情的控制;(2)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可以为精准抗击疫情,提供科学决策的基础;(3)公众具有抗击“非典”积累的经验和教育成果,政府及相关部门也积累了经验,有助于此次疫情的控制。因此,我们推算此次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仅限于第一季度。

抗击疫情时期的社会动员不能以传统的市场供求法则分析其就业效应。在疫情尽快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其后续对就业的总体影响也有限。根据我们的初步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第二产业停工和第三产业中部分行业停业,可能会使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此次疫情只是造成一个短期的负面冲击,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疫情结束后,经济活动会迅速恢复,对全年的新增就业目标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集中救助小微企业是应对疫情、“稳就业”的重中之重

证券时报记者:此次疫情与2003年“非典”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疫情爆发的时间点不同。春节后本是大量返工的高峰期,也是劳动力“再匹配”的一个关键节点。请问您认为哪些行业领域需要先抓,重点关注哪些群体?

都阳:此次疫情爆发与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的时间点不同,的确会导致影响的差异。但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与2003年不同所产生的影响。首先,综合国力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应对疫情的物质基础更雄厚、手段更丰富。同样,应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其次,“非典”疫情爆发时,我国经济结构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200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6%(工业为40.3%),第三产业为42%。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结果,201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3.9%。疫情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活动的影响机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第二产业主要集中于供给侧(生产)行为的影响,其恢复和后续补救的弹性大。相形之下,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集中于即期需求,造成的损失更加直接,且无法恢复。因此,“稳就业”的瞄准目标也应该更加集中于这些第三产业的部门。

疫情爆发于春节期间,一方面与春节假期的重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就业的冲击;另一方面,节后历来是就业转换的高峰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疫情导致的劳动力市场摩擦。但疫情影响对不同的行业有所差别,疫情结束后,企业用工并不一定压缩。相反,经济活动的迅速恢复会带来用工需求的反弹。

不过,后续的“稳就业”政策要注重识别受此次疫情影响较严重的重点行业(如上所述),并结合这些行业的就业特点精准施策。这些行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更集中。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资料,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娱乐、租赁服务等6个重点行业中,个体经营户的平均规模不到3人,法人单位的平均就业规模也大多在10人以下,这意味着,有大量的小微企业在这些行业从事经营活动。这6个行业的法人单位数为857万,如果其中有5%的企业因疫情冲击难以持续经营,将涉及到42.85万家企业。6个行业的个体经营户总计5134.9万家,如果有10%的个体经营户因疫情冲击难以持续经营,将涉及到超过500万家。

因此,集中救助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及其中的就业人员,应该成为应对此次疫情产生的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

疫情结束后应允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适当延长工时,补救生产损失

证券时报记者:在看到疫情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似乎一些新的就业机会也出现。如新经济灵活用工、HR SAAS等。请问对此您如何看?

都阳:首先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迅猛的时期,突出的体现就是新增就业主要出现在第三产业,尤其是以互联网、数字技术、现代物流和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部门。过去几年第二产业成为就业净损失的部门,意味着中国的就业结构在此次疫情出现之前已经出现了重要的转折。

当然,此次疫情是一个波及几乎所有群体的重大公共事件,其影响力在客观上可以助推一些原本具有生命力的新兴行业的发展,就像“非典”对互联网经济产生的催化作用一样。

证券时报记者:针对“稳就业”工作遇到的挑战,可否请详细谈谈您的政策建议?

都阳:我们前面的分析已经看到,尽快结束疫情是恢复经济秩序和就业稳定的最重要的前提。因此,当前集中精力应对疫情,尽可能地缩短疫情的持续时间,也是“稳就业”的首要保障。此外,针对疫情产生的突如其来的冲击,有针对性地实施“稳就业”政策也非常必要。

首先,此次疫情影响最大的是部分服务业部门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对受到冲击严重的服务业行业实行临时性定向减税,确保将这些行业中因疫情冲击难以生存的企业数量降至最小。在去年已经实施的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在精准识别相关行业和受损企业的前提下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

其次,在疫情控制取得明显成效后,应着力着手恢复相关受损行业的经济活动。对于受到停产、停工影响的第二产业,应允许企业使用更加灵活的用工制度(如加班),通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当延长工时,补救疫情发生时期的生产损失。

第三,针对收入冲击较大的群体,加大社会救助的力度。对所在企业因疫情冲击难以生存、导致失业的群体实施定向救助。灵活使用已积累的失业保险基金,减小失业对劳动者的福利损失。

优化住户调查指标设计和抽样方案可解决灵活就业统计的挑战

证券时报记者:最后对于新经济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给就业统计带来的挑战,可否请您谈下看法?您预期这一问题的解决今年会有新进展吗?

都阳:就业统计的信息收集过程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报表收集制度,另一种是基于住户调查的信息采集。新经济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甚至改变了传统的雇佣关系,因此,对于前一种就业统计方式会产生挑战。但基于住户调查的信息采集,仍然可以沿用。

从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就业统计方式看,住户调查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我们的统计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发挥住户调查的作用,使其成为就业统计的主要信息来源。

当然,基于用人单位的信息采集对于了解就业需求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新经济以平台服务为依托,只要在住户信息的采集中优化指标设计和抽样方案,并与平台信息相结合,是可以通过更新技术手段完善现行统计制度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