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淑贤
去年8月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其“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定位以及“五个自由”和“一个便利”的制度体系,备受业内关注。一年来,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和改革实践如何?未来还应在哪些领域加大探索力度?记者近日专访了上海财大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
孙元欣表示,一年来,临港新片区各项工作均在稳步推进,针对重点产业出台了支持政策,并落地了一批项目。他认为,临港新片区未来应聚焦“五个重要”、深化落实“五个自由”和“一个便利”制度创新,在突破国家“卡脖子”技术领域有所作为。
他同时建议,上海人大可就临港新片区开展地方立法,扩大对临港新片区制度探索的宣传,进一步挖掘临港新片区的制度价值。
一年来近200项改革任务正在落实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评价临港新片区一年来的改革实践?
孙元欣:临港新片区一年来的建设,体现了“规划先行”“金融先行““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等理念,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具体体现在:
一是总体方案中的改革事项正在落实,约有150多项任务,再加上参照浦东新区的一些任务,加起来近200多项任务。
二是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
三是加速交通和核心地块的建设,一批项目落地,形成了上海速度。比如特斯拉项目,2019年,特斯拉在临港的超级工厂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特斯拉速度”,这样的速度在国际上也是很快的,欧美国家从项目开工到建成至少要两年,临港新片区只有一年。
总体评价是,临港新片区第一年还是打基础阶段,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证券时报记者:说到对重点产业的支持政策,今年7月底,财政部和国税总局也发文,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5年内所得税率减按15%征收,该措施对临港新片区集聚重点产业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孙元欣:该项政策的作用有待发挥,因为落地临港新片区的大型项目,不少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已经享受了15%的企业所得税率,还有一些投资大的项目还处于亏损状态,也就谈不上所得税。其中,对集成电路产业而言,国务院又出台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企业最长可10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临港新片区的这条政策又要打折扣,不过政策有总比没有强,未来可能会发挥作用。此外,业内对总体方案中税收方面的政策——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比较期待,现在还没落地。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构想预计将实现
证券时报记者:”建立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也是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的一大看点,今年5月份,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已揭牌,一期14.27平方公里已通过验收,在您看来,是否达到之前预期?
孙元欣:原来业内期待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能够开展国际中转、跨境研发以及空港和海港联动等业务,一期中,国际中转是可以操作了,但由于面积不大,跨境研发还没落地,空港和海港的联动也不显著。预计二期落地后,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设计和构想可以进一步实现。
证券时报记者:临港新片区在金融方面的探索,是否也有需要完善的领域?
孙元欣:临港新片区想打造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不是实际性的建筑,比如,香港的离岸金融中心是一个计算机系统,连接到全球各个地方,这个系统放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大家认可并使用,如果还把建很多建筑,引进很多机构,作为离岸金融中心打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老思路。
同样,临港新片区也想试点金融科技的“监管沙箱”,但根据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试点项目,并不以某个区域为主,而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支撑的试点。
当然,临港新片区建设只有短短一年时间,更大的发展还在后面,未来还将在发展中调整和优化。
未来应更多着眼于制度创新探索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临港新片区建设未来还应在哪些领域发力?
孙元欣:临港新片区未来还应在制度创新的落实和宣传方面加大力度。建议临港新片区下一步还是应突出重点,即聚焦“五个重要”,深化落实“五个自由”和“一个便利”,这是中国未来新的制度框架,应该好好挖掘;聚焦国家卡脖子的领域,在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等领域,助力国家突破技术瓶颈。目前,临港新片区还在打基础阶段,希望未来两到三年,可以看到成效。
总而言之,临港新片区的发展要坚持走新路,避免走纯粹招商引资的道路,当然,走新路不是那么容易的。
证券时报记者:话说回来,如果没有招商引资,临港新片区新路的承载基础是不是也很薄弱呢?
孙元欣:这里面有个逻辑关系,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方法、政策和手段应该是原因,比如推进了“五个自由”和“一个便利”制度的建立,有了改革措施,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招商引资这个结果,而不是倒过来,先招商引资,制度创新是空的。
其实,临港新片区对外招商引资多少,对国家而言意义不大,临港新片区在制度方面的探索才是重大改革事项,还是需要考虑清楚,国家需要临港新片区做什么,是引资还是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探索。
建议上海人大对临港新片区开展地方立法
证券时报记者:作为我国更高水平开放的窗口,临港新片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相比,不同点在哪里?
孙元欣:临港新片区经济基础可以依托上海以及长三角,这是它的优势,上海每年GDP规模超过3万亿元,海南GDP规模只有5000多亿元,仅为上海的六分之一,经济依托比较弱,此外,临港周边的产业体系比较完备。
当然,临港新片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产业基础不一样,未来的发展导向不一样,目标也不一样,可以说差异还是比较明显,但都是在“五个自由”和“一个便利”的制度框架下做试验。
证券时报记者:就上海层面而言,您认为还应在哪些方面加大对临港新片区的支持?
孙元欣:建议上海人大可就临港新片区开展地方立法,地方立法有三个好处,一是具有权威性,体现了上海人大对临港新片区建设的支持;二是扩大临港新片区新制度的推广和宣传,进一步强调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价值;三是便于临港新片区在新的制度框架下,与其他产业园区联动,即探索临港新片区政策和制度能否推广至上海其他园区,以进一步探索制度创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