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展会 >

11月新增信贷、社融双双超预期 释放什么信号?宏观政策下一步怎么走?

11月新增信贷、社融增量双双超出市场预期。

12月10日,央行发布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75万亿元,前值6189亿元;M2同比增长8.2%,预期8.4%,前值8.4%;新增人民币贷款1.39万亿元,预期1.26万亿元,前值6613亿元。

市场观点认为,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显现,11月份新增社融规模超预期,进一步巩固了市场信心,确认了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但经济稳增长诉求仍在,下阶段仍需大力做好货币政策及逆周期调节工作。

社融超预期

数据显示,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221.28万亿元,同比增速10.7%,基本与上月持平。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75万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11358和1505亿元。

《国际金融报》记者通过采访多位分析人士了解到,11月社融数据主要呈现三方面亮点:

一是,表内信贷(未包含外币贷款)新增1.36万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8130和1298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这与上月新增规模放缓有关,但也说明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

二是,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了1061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少减1283和843亿元,亦对11月社融超预期形成支撑。

三是,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都较上月有所改善,而受制于发行额度使用完毕,11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减少1亿元,但明年新增额度提前下达有助于专项债提早发行。

对于11月社融超预期表现,分析人士认为,主要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10月份新增社融规模较小,拉低了市场预期;另一方面,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逐渐发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使11月社融数据出现良好回升。

M2增速回落

11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56.25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2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增速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至8.2%。

对于M2数据出现回落,温彬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从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9万亿元分别较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7287和1400亿元来看,按理说,信贷派生能力增强理应推动M2增长,但却较上月回落低于预期,说明货币收紧由其他原因导致。

“一方面,11月财政存款减少2451亿元,但比去年同期少减4192亿元;另一方面,11月外汇储备减少96亿美元,预计外汇占款也将回落,货币投放力度减弱。”温彬解析称,虽然11月货币增速减缓,但信贷和社融仍超预期,对实体经济起到支撑作用。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表示,M1低位徘徊小幅回升,央行流动性调控依然以稳为主。11月M1较上月反弹0.2个百分点,到达3.5%。然而历史地看,M1增速仍在低位徘徊,很大程度反映了货币政策在信用端的发力仍需要加强,企业经营活力需改善。M2增速基本平稳,回落0.2个百分点,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债券发行年末减速,财政年末支出力度不及预期等。总体而言,广义流动性的基本稳定,为明年初政策发力打下基础。

“短期流动性将有季节性支撑,跨年存在增量投放可能。按照当前的融资需求节奏,央行快速加码流动性投放推升M2的可能性不大。并且CPI再度向上突破,货币政策即使需要发力,步调也会较缓。”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预计,年底提前下达的1万亿地方专项债计划12月实际发行,在认购机构的缴款压力下,央行存在数量型工具提前使用的可能,如降准等。

稳增长诉求仍在

“从经济总体来看,11月的经济数据明显好转,此次新增社融规模超预期也进一步巩固了市场信心,确认了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高绪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

从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来看,虽然11月信贷和社融超预期,但规模增量基本合理,符合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下阶段仍需做好平稳货币政策及逆周期调节工作。

温彬认为,货币政策要继续平衡好稳增长和控通胀,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继续优化信贷结构,确保资金流向制造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此外,在货币政策需兼顾币值稳定目标之时,逆周期调控政策要更加发力,财政政策要继续推进减税降费,切实降低企业负担,要落实好专项债、项目资本金等新规定,共同形成“几家抬”的稳增长格局。

据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有业内人士表示,从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明年经济政策的定调看,增长仍然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经济稳增长,宏观政策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稳基建将是实现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在联讯证券宏观组看来,从12月政治局会议多次强调“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加大基建投资的情况下,预计明年宽财政可能会快速落地,有效的融资需求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修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