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和投资机构的交流中,有机构向笔者坦言,最近一段时间内,被投企业在新一轮融资过程中,和3月份疫情期间相比,冰火两重天。从无人问津到10多家机构竞相调研的局面重现,也就仅仅1个多月,估值又变得水涨船高。而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新政出台背景下,有创业板IPO预期的项目会否也重现被机构疯狂抢票,押注上市的局面?
笔者认为,创投机构蜂拥而上抢项目的情况,很难大规模再现。首先,毫无疑问,注册制以后,会有很多公司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此前以一二级市场套利为主要投资策略的机构不能长久。以前一级市场投资的企业只要能IPO就基本可以赚钱,所以IPO企业成了一种稀缺资源,急于有投资业绩的机构喜欢Pre-IPO用“临门一脚”的方式就能给LP有所交代。而注册制之下,能不能上市,什么价格上市都是市场说了算,而仅仅靠套利的策略难以支撑,那些真正具有成长性的企业才具有投资价值,才能在二级市场有好的表现。
其次,从去年开始的募资难,导致机构在出手投资时非常谨慎,每一发子弹都弥足珍贵。清科私募通数据监测显示,2020Q1市场上新完成募集基金数量仅为766只,同比下降34%,总计募集资金额为660亿美元,同比下降8%,平均每只基金募集资金额为0.86亿美元。
这意味着,每家基金都面临资金并不宽裕的现状。在去年创投行业内部进行的一轮洗牌后,加上疫情带来的冲击,真正能挺过这轮周期的机构非常少。手上能打的子弹不多,集中精力找最好的标的是大部分机构的选择,即使对创业板改革后的第一波企业有红利期待,但要不要押注在Pre创业板的项目上,值得机构认真考虑。
第三,投资机构要回归投资本源,对人民币基金而言面临更大挑战,对专业性和眼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达晨财智总裁肖冰所言,疫情以后,投资人会回归常识,回归理性,在投资特别狂热时候,很多伪商业模式、TO VC的项目、不符合常识、常理和逻辑的项目,都会暴露出它的本来面目,都会加速被打回原形。比如软银旗下愿景基金投资的Wework,虽然也有IPO预期但最终二级市场无人买单又因为疫情加速爆雷。
尽管有机构认为,Pre-IPO投资退出速度快,在股权投资中周期较短,主要是由于投资时企业已临近上市时点,项目退出更快且更有保障。但真正放长远来看,投早投好才更能体现一个机构的专业水准,只有早期的投资并陪伴企业一路成长才能最终收获超额的回报。
而对那些号称要马上上市,看起来很热需要抢的项目,每家机构的态度不同,有华南知名的机构人士表示,同时有10多个机构调研的公司,就算去看一般也会比较谨慎。但从整体估值而言,疫情期间,作为投资机构,议价能力会强一些。当然好的公司,估值还是咬得比较紧,但是会有所松动,这个时候谈判对投资人会相对比较有利。
长期来看,“抢”科创板概念,“抢”创业板注册制后的第一批公司,不如前期多耕耘,踏实做研究,多“投”出好公司,挖掘高成长性的公司、二级市场能给出高估值的公司才是风投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