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补短板 多地密集开列新一批民生清单
脱贫就业增收、住房医疗养老成下半年攻坚重头戏
近段时间,多地接连出炉上半年民生领域成绩单,民生投资快速回升成为突出特点。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惠民生补短板“加力提效”也是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头戏之一。记者注意到,近日多部门频频发声“全力保民生”,地方也密集谋划开列新一批民生清单,在加大脱贫攻坚、就业增收投入力度的同时,住房保障、医疗教育、育幼养老等民生工程也将加码推进。
2020年上半年,贵州十件民生实事到位资金303.53亿元,完成投资309.24亿元;其他民生工程到位资金319.16亿元,完成投资220.49亿元;民生工程实事累计到位资金622.69亿元,完成投资529.73亿元;民生类重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0%、提高5.2个百分点……这是贵州省发展改革委日前披露的上半年民生支出账单。
近段时间,各地民生领域成绩单接连出炉,民生投资普遍增速较快。比如,湖南上半年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民生工程投资增长12.1%,增速比一季度加快8.9个百分点。安徽上半年社会领域投资增长36.5%,同比加快32.5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投资、卫生投资分别增长45.8%、37%,同比加快39.8、36.7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为对冲疫情影响,从中央到地方都发挥了财政资金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大对民生领域补短板的投资,带动各地民生投资快速回升,并引导社会资金跟进,扩大了社会民生领域的有效投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朱小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上半年各地的民生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逆周期调节的侧重点与之前也有所不同,公共消费支出增加成为一大亮点。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记者注意到,全力保民生也成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关键词之一。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强调,各级政府要坚决做到过紧日子,节用裕民、俭以养德,把钱用在刀刃上,全力支持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首要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全力做好下半年稳就业保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合理调配各类资金流向,优先支持具有民生效益和就业效应的项目。用好用足抗疫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重点支持带动就业能力强的补短板项目。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8月1日在《求是》发表署名文章时强调千方百计稳就业保民生,助民需帮民困解民忧。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有针对性稳岗拓岗,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
不少地方也密集部署,将兜牢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作为下半年经济工作重要议题之一。
脱贫攻坚、就业增收、住房保障、医疗教育、育幼养老等民生工程也将加码推进。
8月4日,安徽省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总结上半年工作并部署下半年任务。会议提出,要突出促脱贫抓环保,以更强力度决战脱贫攻坚,以更高站位推进乡村振兴,以更实举措增进民生福祉,以更大决心筑牢生态屏障,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
湖北省日前召开全省市州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要求努力克服疫情汛情叠加不利影响,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到底线不破、“后墙”不倒、不拖全国后腿。
此外,山东省要求紧盯就业、增收、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20项重点民生实事,加强调度落实。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民生资金投入,确保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
专家指出,越是特殊时期越要稳住民生“底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民生领域仍有多个短板要加快补齐,还要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
刘向东表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遭遇较大影响,给就业和民生带来较大影响,必须加强“六稳”“六保”工作,补齐薄弱环节。各地要把有限资金优先用在兜底民生和改善就业方面。除了脱贫攻坚之外,基础水利、医疗教育、乡村文教设施等民生短板也有待加快补齐。
朱小玉认为,从财政支出角度看,下半年应在稳定公共投资规模基础上,大幅度增加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公共消费支出,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扩大社会总需求。以纾困为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公共投资和消费结构,以鼓励消费、刺激消费、稳定就业为目标,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
“平衡好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既需要节流,更需要开源,这就需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振兴产业和经济。比如,引导贫困地区由输血转向造血,在配套措施上,需要在促进产业扶贫和振兴产业发展方面加大财税金融和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资源配置。”刘向东说。(记者 班娟娟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