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展会 >

重磅!央行二季度报告反思低利率风险,风向有变? 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支持经济增长向潜在增速回归!

昨日晚间,央行发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对今年上半年的货币信贷概况、货币政策操作、金融市场运行、宏观经济分析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中国宏观经济做了展望,规划了下一阶段的主要政策思路。

报告指出,长期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报告称,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导向精准,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要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金融形势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坚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发展。

上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

报告指出,上半年,央行坚持以总量政策适度、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支持实体经济三大确定性应对高度不确定的形势,支持经济增长向潜在增速回归,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灵活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运行,稳定了市场预期。二是继续释放改革红利,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引导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行30个基点,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稳步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推动降低存量贷款利息支出。三是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精准滴灌。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已基本执行完毕,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有序衔接。创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经济恢复发展。四是以我为主,兼顾对外均衡。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五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贯彻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稳妥推进金融风险处置,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 

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传导效率进一步提升,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明显增强。

我国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经济加快恢复增长

对于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情况,报告指出,第二季度我国 GDP 同比增长 3.2%,增速较第一季度回升10个百分点,明显好于预期。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报告显示,我国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基本趋于正常,经济加快恢复增长。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都走在世界前列,经济已由第一季度疫情带来的“供需冲击”演进为第二季度的“供给快速恢复、需求逐步改善”,市场预期总体稳定,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回到潜在增长水平。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报告还显示,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力度不断加大。稳妥果断防控金融风险,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

但报告也指出,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国内经济还面临不少挑战。国际疫情仍处于较长的高峰平台期,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抬头、部分国家间经贸摩擦日益深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主要表现为,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和世界经济风险的压力仍然较大,疫情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冲击仍在,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恢复相对缓慢。我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我国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报告指出,我国物价涨幅总体下行,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报告称,2020年初CPI同比涨幅走高至5%以上,主要是猪肉价格较快上涨拉动,同时叠加疫情对供给的影响,既有结构性特征,又有阶段性特点。随着各部门多举措保供稳价,货币政策保持稳健,2月以来物价涨幅稳步回落至3%以下,初步估计全年CPI涨幅均值将处于合理区间。第二季度以来,多种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回升,PPI环比涨幅转正、同比降幅收窄,也反映出需求回暖。近期部分省份汛情可能给农产品生产运输造成一些影响,发达经济体货币供应量快速攀升,未来可能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加之全球疫情演进及防控措施对供应链、产业链的冲击还有不确定性,仍需对各种因素可能导致的短期物价扰动保持密切关注。

中长期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基本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货币条件合理适度,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利率过低会导致“资源错配”“脱实向虚”

在此次报告中,央行还对全球低利率问题做了详细解读。报告称,除政策因素外,经济潜在增速下降等长期结构性因素是全球低利率的主要原因。与更低的实际中性利率和低通胀相适应,部分发达经济体实施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但从政策效果看,低利率政策效果不及预期,作用还有待观察。  

报告显示,利率过低还会导致“资源错配”“脱实向虚”等诸多负面影响。

一是降低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会加剧结构扭曲。利率是市场资金配置的试金石,利率过低可能导致资金大量流向僵尸企业,加剧企业部门债务攀升和产能过剩问题,阻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型。

二是容易鼓励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过度加杠杆,加大金融体系脆弱性。

三是导致经济“脱实向虚”。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资金更多流入资产市场。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加深,货币政策的溢出、溢回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主要经济体低利率和量化宽松可能导致其他经济体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风险上升,金融市场价格和汇率波动加大。

报告称,目前,低利率的局限性已引起发达经济体货币当局的反思,货币政策框架被重新评估,中期内主要经济体低利率政策仍将持续,但政策利率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有限。 

7方面部署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对于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报告做了7方面的规划。主要包括: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导向精准。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贷款投放与市场主体实际资金需求相匹配,使资金平稳有序地投向实体经济,支持经济增长向潜在增速回归等等。

二是积极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做好稳企业保就业工作。继续实施好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在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收官后,保持政策稳定性,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重行业提供普惠性的、持续性的资金支持。

三是发挥货币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完善“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建立健全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长效机制。加快出台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考核办法,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集聚。同时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四是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LPR 改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于8月底基本完成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加快发展外汇市场,为基于实需原则的进出口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服务。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的财务理念,通过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

五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方面的作用。加强债券市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以发展促创新,提升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稳妥推动债券市场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引入更多中长期投资者。 

六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深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严格业务边界,强化审慎监管,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在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七是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确保风险总体可控、持续收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巩固攻坚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统筹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握好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和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稳妥推进各项风险化解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