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展会 >

从大学教师到专注量化投资!博普资产袁豪:三大子策略发力助CTA业绩大爆发

2020年,全球资本市场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为应对疫情,各国央行纷纷放水,在资产上的反馈是,几大类资产债券股票商品等先后轮动一遍,刚好与经典的“美林时钟”节奏匹配,这也使得去年成为各大资管机构的丰收大年。

作为2010年股指期货上市之后最早一批成立的量化私募,博普资产在行业颇具代表性。既经历了2015年量化私募的高光时刻,也经历了股指期货受限后,量化私募的低谷。

历经市场多轮洗礼的博普资产在2020年再度回归,其CTA策略代表产品取得了超200%的收益,在各大榜单名列前茅,管理规模也再度突破50亿元大关,备受市场关注。

近日,博普资产首席投资官袁豪接受了券商中国记者的专访。

▲博普资产首席投资官袁豪

2010年,博士毕业后26岁的袁豪接受聘请回到香港,在香港城市大学担任计算机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初正式辞去教职,作为创始合伙人加入博普,此后便潜心于量化投资。

在采访中,袁豪透露了去年他们CTA策略取得高收益的原因,该策略包含三类不同的子策略,分别是商品期货多因子策略、股指期货多因子策略以及商品日内突破策略。

“2020年上半年,商品日内突破短周期策略表现突出,尤其是在3月份市场大幅波动期间,体现出危机阿尔法的能力。从5、6月份开始,商品期货多因子策略和股指期货多因子两个中长期策略相继发力,其中7月份股指期货走出一波大行情,股指期货多因子策略大放异彩,贡献大比例的盈利;下半年商品走出一波趋势上涨行情,商品多因子策略成为盈利担当。”袁豪说。

不过,袁豪也表示,这主要还是去年市场提供了难得的赚钱机会有关,“统计下来我们每个月都是正收益,但即使是2016年,商品大牛市也不存在每个月都有机会。”

由于业绩持续爆发,博普资产的CTA策略,到年末时规模已经超过10亿元了。此外,其一直做了8年多的核心策略,股指期现套利策略在去年也有相当稳定的发挥,该策略规模已超过40亿元。

在经历市场的大起大落后,袁豪对于量化投资的风险也有了深刻的理解,“量化其实跟做基本面的没有太大区别,也会面临投资策略有可能会失效,也会遇到大年小年,大家都特别难受的时候。与基本面不同的是,量化还存在两大挑战,一是小样本事件如何去应对和处理;二是,策略同质化的风险。”

站在当下看,袁豪认为,国内的量化投资的体量还是远不及成熟市场,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策略容量来看,中低频策略的容量必然高于中高频的策略容量。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外资私募的加入,量化超额收益一定会下降。未来的顶尖的量化投资机构,最后都是拼大数据处理能力,拼算法拼算力。

以下是访谈详细内容:

三大子策略相继发力,市场提供难得赚钱机会

券商中国记者:据了解,2020年,博普CTA策略代表产品取得了200%的收益,如此高的收益一方面让投资者倍感欣慰,但另一面市场好奇博普该产品的规模、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能否详细谈谈该产品取得高收益的原因?

袁豪:我们这个产品主要配置三类不同的策略:

最主要的策略是商品期货多因子策略,这是个基于时间序列的策略。这个策略有个很大的特点,即涵盖的商品的品种很多,持仓接近50个商品期货品种。持仓周期上看属于大容量的中长周期策略。

第二个策略是股指期货多因子策略,与商品策略主要的不同是商品有价量因子、基本面因子,股指策略目前只有价量因子。

第三个策略是商品期货的日内行情驱动策略,是市场上比较常见的一类策略,简单来说,一个品种上涨或者下跌超过一定幅度就认为是突破,选择买入或卖出的策略。突破是由机器判断,有程序去实时的监控市场的行情。

具体来讲,我们商品的多因子策略,叫基于时间序列的策略,与市场上其他横截面策略最大的区别是,比如某一个板块里有四五个品种,横截面策略常见的做法是做多相对强的品种,做空相对弱的品种;而我们基于时间序列的策略,是看这个品种自身的强弱,而不是它跟别的品种相对比的强弱。

日内突破策略则是一个短周期策略,但它是有隔夜持仓的,并不是高频策略。今年上半年,我们这种短周期策略表现突出,长周期策略也赚钱,但不如短周期策略亮眼。从五六月份开始,中长周期策略开始发力,贡献了主要的盈利。其中,7月份股指期货走出一波大行情,我们股指期货多因子策略贡献了非常大比例的盈利。

综合来看,因为配置上既有商品、又有股指期货,在长周期和短周期都做了一个合理的配置,使我们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但回顾2020年,我们认为还是与市场提供了难得的赚钱机会,统计下来我们每个月都是正收益,但即使是2016年,商品大牛市也不存在每个月都有机会,但2020年确是每个月都有一些特定的板块有机会。

上半年我们CTA策略产品的业绩在市场上的排名已经很靠前了,到年末时规模已经超过10亿元了。

券商中国记者:您对明年的CTA策略如何展望,CTA策略2021年能否继续大放异彩?

袁豪:从市场的机会来看,因为各国央行都在持续的量化宽松,利率的环境维持在一个相当低的位置,各类市场上的各类资产价格都会上涨,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的通货膨胀的预期。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觉得利好商品市场,特别是中短、中长周期的CTA策略,可能带来不错的行情。

从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来看,因为疫苗陆续上市,不少国家都已经开始打第一针了,那么大家对市场的看法将变得比较乐观,对生产的恢复将有比较大的期待,导致市场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提升。

即使当下经济还没有太实质性的复苏,比如说欧美还有一些反复,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能看到有一些商品的库存都已经相当很吃紧,如果未来恢复大规模的生产,库存其实会更加紧张,所以商品的价格还是会有一个比较强烈的上涨的预期。

比如说石化、油脂油料和一些软商品,特别是石化,比如说PTA,现在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随着生产的复苏,这些板块可能会迎来比较大的涨幅。

我们对于板块和市场的判断,更多的是吸收市场上的观点,我们对基本面因子更多的是从数据加工和量化分析处理的角度去看,而并不是说我们有很专业的研究员去做非常深入的行业调研。

券商中国记者:除了CTA策略,博普目前还有哪些策略,表现如何?

袁豪:从2012年成立以来,我们有一个一直做了8年多的核心策略,叫股指期现套利策略,即买入一篮子股票,然后做空股指期货,赚的是基差波动的钱。基差本身有一个显著的回归特性,到了交割日基差一定会变成0。即在相对高的位置做空股指期货,对应买入一篮子股票,赌贴水会扩大,基差扩大后平仓,反复的不停操作,我们叫基差的波段交易。这个策略代表产品在2020年的收益是18.97%,最大回撤是1.35%。

这个套利策略与市场上其他中性策略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回撤小,尤其是在去年年初市场大幅波动期间,表现相当稳定。同时,套利策略也是我们目前规模最大的策略,套利策略的规模超过40亿元。

此外,我们还有股票多头策略和阿尔法策略,其中股票多头策略是将量化与基本面相结合策略,去年代表产品取得了超过100%的收益;阿尔法策略,与头部量化做高频价量不同的是,我们主要用的是低换手的价量和基本面因子,使得我们跟别的量化多头策略有较低的相关性。

量化面临两大挑战:小样本事件和策略的同质化

券商中国记者:2015年,量化投资一度火爆,博普投资也是当年的明星私募。不过,随后股指受限,一批私募沉沦。经历大浪淘沙后,您认为量化投资最大的风险在哪里?

袁豪:量化一些常见的风险,其实跟做基本面的没有太大区别,会面临投资策略有可能会失效,也会遇到大年小年,大家都特别难受的时候。

我简单说一下量化与基本面相比特有的一些问题:

第一,小样本事件如何去应对和处理。量化是通过数据分析处理,从统计学上做出一些投资决策,需要比较大的数据量做一个比较长期的历史回测,当市场出现一些小概率事件,例如新冠疫情这样的特殊事件,历史回测很难告诉你如何应对,这是量化投资最大的一个挑战。

第二,策略的同质化问题。当市场出现某一种特殊的风格转变的时,市场就会同时抛售相同的股票,特别是流动性比较差的股票,因为做股票量化的一般都喜欢中小市值的股票,因为它的超额收益会更高。这是全市场都知道的一个秘密,即流动性差的股票,其实超额收益会更好,但集体抛售就会出现踩踏,这是量化另一个较大的挑战。

中低频策略容量大,量化超额收益一定会下降

券商中国记者:您对量化策略在国内的发展怎么看,目前市场的竞争格局如何?

袁豪:2010年是国内量化投资的元年,主要是股指期货的推出,导致很多对冲策略大放异彩。比如,2013年、2014年是个大爆发的年份,那时候对策略研究的精细程度要求很低,就是做多小市值股票,做空以大盘股为代表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就能有非常不错的超额收益。

2015年股灾之后,因为股指期货受限,市场发展的方向就慢慢偏移,变成了指数增强。因为股指当时只能做10手,没法对冲就无法做大。直到2017年涌现出一批新的头部的量化机构,开始做量化高频交易,做出了很高收益。

站在当下看,国内的量化投资的体量还是远不及成熟市场,比如跟美国市场相比,国内一百亿的量化私募,即大概20亿美金体量,只能算是比较中型的私募。国内社保基金、保险机构等配置量化的比例仍然比较低,所以未来配置空间很大。

个人认为,未来中国也会参照美国的模式,越来越多的机构资金会进入到量化投资领域,因为量化投资业绩的长期的稳定性将备受机构青睐。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目前还是策略同质化比较严重,因为沪深300比较难做,股票量化都是做中证500,这导致未来中证500超额收益一定会下降。

同时,策略偏中低频的私募,未来的规模也会迅速崛起,因为它能承接更大的资金量,在规模上去后,收益率仍然能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结合我们自己情况来看,我们的核心策略之一是套利策略,未来随着阿尔法策略的超额收益下降,我们这种套利类型策略的收益率将会慢慢变得更有吸引力。

券商中国记者:怎么看待策略容量问题以及规模和业绩之间的矛盾?

袁豪:就策略容量来看,中低频策略的容量必然高于中高频的策略容量。如果是中低频策略,国内市场的容量远没到上限,策略短期回调或者是没有超额收益,是一个正常现象。

对于规模做大会不会影响收益率,长期来看,随着规模的增长,未来收益率一定会下滑。而且,不少外资陆续拿到国内的私募管理人牌照,这些外资机构本身的投研实力非常强,外资的进入,将导致国内未来的超额收益也一定会下降。

另一个因素是,随着国内的机构投资者在A股的占比提升,也必然导致超额收益的下降,所以行业竞争会愈发激烈。

此外,市场上还有一种观念认为,期货策略的容量不大。目前国内商品市场日均成交金额超过1万亿,从市场的成交金额来看,CTA市场的容量不会比股票量化小,只是它的稳定性可不如股票市场。同时,国内商品市场的流动性要好于美国,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将资金配置国内的CTA市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