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个案,让特斯拉深陷舆情危机。所谓个案,指的是特斯拉部分安全事故与传统燃油车的事故相比,并不十分显著;所谓舆情危机,指的是特斯拉在应对事件化解危机中,不断陷入新的危机,被动应战,窘态尽显,且最终结果有待监管部门裁决。在电动车领域,特斯拉是毫无疑问的权威,一贯以专业形象示人,但在公关处理方面,特斯拉表现得很不专业。
其一,特斯拉将单一的、偶发的、未造成重大生命财产伤亡损失的个案,发酵成了系统性的、持续不断的、被动挨打的热搜事件,简单问题复杂化,程序问题情绪化,民事问题社会化,这是极其不专业的表现。无论对手方(车主及家属)最终被监管部门如何认定,特斯拉作为世界级的巨头公司,在这起个案的处理方面都是失当失策的。
假设后续发生类似安全事故案例,特斯拉将如何应对?酿成另一起舆情事件?
其二,特斯拉客观上表现出了对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或者说对中国市场缺乏更全面的评估。一是不积极配合监管层调查取证,客观上为事件发酵创造了机会。此处的疑问是,遵照监管层要求提供相关数据、资料,是否于理有据,于法有依?在上级部门的干预下,特斯拉提供了相关数据,事故真相得以一步步公开,假如第一时间配合取证,结局会不会不一样?不难看出,特斯拉面对监管层的合法合理要求,顾虑过多,软对抗过多,这不是专业的态度。
中国市场是特斯拉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特斯拉上海工厂提供了巨大的腹地,尽可能全面的评估、对待中国市场,以更具智慧的方式处理安全事故,会不会更好一些?包括上海车展现场的所谓维持秩序的方式,是否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是值得商榷的。目前网络舆情针对此事已有明显的分歧,要么坚决支持特斯拉在现场的行动,要么对车主进行批判,巨大的分歧本身就说明当时处理问题时缺乏备选方案。
其三,特斯拉客观上为中国高歌猛进的新能源造车势力做出了一次不好的示范。
目前包括传统燃油车在内的各方资本势力争先抢滩新能源车市场,一方面会快速推动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会衍生出跑马圈地、大干快上的诸多乱象。新能源车既是各种零配件的集成,更加是技术与服务的集成,不单单是有钱就能做的。
这次舆情事件中,技术遥遥领先的特斯拉因服务(甚至也包括技术)而深陷舆情漩涡,不排除给其他车企造成一种错觉:连特斯拉都这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当然,这只是一种揣测,但并非不可能。
无论如何,特斯拉都是一家值得尊敬的企业,在定义新能源汽车和重构新能源汽车市场方面没有明显的对手。在可预见的相当长的的时间内,这种情况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笔者认为,特斯拉这次不专业的表现也只是偶发性的,不足以成为特斯拉的命门。
相信事件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