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旗舰报告《中国金融报告2020: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变革》(下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全书以“新发展格局下金融发展与变革”为主题,回顾总结2020年中国金融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风险挑战,从金融安全和风险防控、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金融开放与审慎监管、绿色金融助力低碳转型等多个层面,深入探讨“双循环”背景下金融发展新定位,对2021年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与相关政策进行了展望。
《报告》指出,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蔓延、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与美国的打压持续升级“三重冲击”,中国金融体系实现了“稳中有进”。一方面,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及时调整货币金融政策取向,从熨平经济波动、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复工复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多个层面发力,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持续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着力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韧性,在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金融双向开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金融运行面临诸多挑战:其一,宏观杠杆率攀升引发多重风险。在疫情冲击下,我国的宏观杆杆率大幅上升,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积累、暴露,如地方国企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高企,商业银行坏账风险抬头。
其二,中国金融科技发展面临新挑战。近年来,中国金融科技实现“弯道超车”,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但核心技术研发落后、基础性制度建设滞后等短板也制约着中国金融科技的高质量发展。疫情爆发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数字化转型按下了“快进键”,底层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大,企业和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新规频频出台,对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构成强有力挑战。应在防风险、反垄断与促发展、增效率之间把握好平衡,稳步提升中国金融科技国际竞争力。
其三,全球流动性充裕构成新的外部冲击。主要发达经济体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方面导致致债务占GDP比重达到历史高点,另一方面利率水平却跌至历史低点。要密切关注全球流动性变化对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外汇储备等方面的冲击。
《报告》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对金融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金融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在畅通经济循环、维护经济安全、推动经济转型方面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其一,推动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房地产将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连接”在一起,起到了枢纽的作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要协同发力,既要推进城乡土地同权化和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建立运用税收杠杆调节房地产市场运行的长效机制;又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以租赁市场为抓手解决大城市住房问题。
其二,在扩大金融开放进程中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议将有效维护金融基础设施安全,稳慎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与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争夺重要金融产品定价权,积极参与全球数据治理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领域。
其三,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这包括修订绿色金融标准、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丰富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审慎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
《报告》提出,展望2021年,GDP增速预计达到8%左右,呈现出“前高后低”态势;通货膨胀压力总体较小;宏观杠杆率将稳中有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围绕6.4-6.5的中枢水平呈现双向波动的格局。
《报告》建议,政策方面,一要保持政策定力。财政政策扩张力度较2020年有所下降,货币政策将坚持稳健中性的基调。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继续强刺激的情况下,我国宏观调控应保持定力,避免宏观杠杆率的过快攀升和金融风险的快速积累。
二要把握好风险定价市场化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取消政府隐性担保,稳步推进风险定价的市场化。在这一前提下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审慎应对与化解可能产生的风险调整,避免爆发区域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金融开放,既要推广注册制以及退市制度,整合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也要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开放,放松中国投资者投资于境外资本市场的限制。四要建立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稳步推进破产重组和债务重整,硬化国企与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突出竞争中性,纠正金融体系的体制性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