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披露窗口关闭,深市上市公司2020年报实证分析报告(简称“报告”)“新鲜出炉”。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从增量市场推广至存量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再叠加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形势,透过这一份信息满满的报告,投资者对深市上市公司整体情况可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报告稿具体要点如下:
1、今年一季度深市公司持续向好的趋势更明显、动力更强劲;
2、2020年主板蓝筹稳健有韧性,创业板创新驱动高增长;
3、代表性行业生物医药、电子表现亮眼,合计贡献整体20%利润;
4、高质量发展特征凸显;
5、公司发展不均衡、运营风险及合规问题需关注
要点一:一季度深市公司持续向好的趋势更明显、动力更强劲
从2020年二季度开始,深市公司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业绩逐季回升,全年净利润增幅高达38.6%。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87.1%,剔除基数影响,两年平均增长18.6%,持续向好的趋势更明显、动力更强劲。
注:筹资活动现金流入、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现金流出等均剔除金融行业。第四季度净利润增幅较大是由于上年基数过低。
生物医药行业在利润增长中贡献最大,受疫情影响境内外需求快速增长,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近一倍,利润率明显改善。此外,受基建回暖、固定资产投资复苏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机械设备、有色金属等中上游行业净利润增幅同样较大。
要点二:2020年主板蓝筹稳健有韧性,创业板创新驱动高增长
2020年以来,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主板和中小板合并先后平稳落地,形成以主板、创业板为主体的市场格局,结构更简洁、特色更鲜明、定位更清晰。
两板合并后,深市主板公司超过1470家,总市值超过23万亿,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配套健全,聚焦支持相对成熟的企业融资发展、做优做强。2020年,主板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8万亿元,净利润740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和37.9%。其中,万科、潍柴动力、格力电器、比亚迪等18家公司收入超千亿;海康威视等15家公司利润超百亿。
一批主板公司成长为优质蓝筹和细分行业冠军,发挥着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当前,创业板已成长为创新创业企业集聚地,超过九成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八成拥有自主研发核心能力,超过六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创业板公司拥有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1万余项,近六成公司实现进口替代,解决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
成绩背后,是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2020年的研发金额同比增长12.8%,18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46家超过20%。在创新驱动下,发展动能得到充分释放,2020年创业板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43%,创2010年以来的最高增速。260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50%,149家公司翻番。
要点三:代表性行业生物医药、电子表现亮眼,合计贡献整体20%利润
分行业看,2020年深市七成以上行业收入、八成以上行业净利润保持增长,近九成行业实现盈利。
深市代表性行业生物医药、电子表现亮眼,合计贡献了深市整体20%的利润。生物医药及防护用品公司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出口也有大幅增长,净利润增长90.4%。电子行业受益于电子消费品以及云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新兴产业对电子元器件需求的超预期增长,净利润增速为49.3%,较上年增加26.1个百分点。
其他对深市利润贡献较大的行业中,机械设备受益于内外需求增长、国产替代提速、设备更新升级,净利润增长了近3倍,电气设备行业增长了47.7%。深市汽车行业整体业绩表现突出,收入增速达33.6%,净利润增长了2.7倍,利润增长点主要来自于新能源汽车,其净利润同比增长8倍以上,比亚迪、长安汽车等龙头公司利润拉动作用明显。
受益于工业品价格上涨,深市化工、钢铁、有色等传统上游制造业,利润涨幅较为明显,化工和有色行业扭亏为盈,钢铁行业净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建材行业受益于基建投资加码,净利润增长32.6%。
农林牧渔业、公用事业、食品饮料保持稳定增长,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0.2%、31.6%和21.2%。交通运输行业内部恢复程度不同,铁路运输、物流业、航运恢复较快,整体实现利润正增长;高速公路、港口等净利润仍有所下滑;航空运输因海外疫情持续蔓延,部分公司出现较大亏损。休闲服务、传媒和商贸等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收入和净利润均显著下降,其中休闲服务和传媒行业仍然整体亏损。
要点四:深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特征凸显
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特征凸显。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给市场注入新活力,目前已有118家公司成功上市,首发募集资金合计1052.5亿元,其中76.3%投向主营业务的扩大再生产,10.5%用于研发或技术升级。新上市公司中有111家是高新技术企业,既有战略新兴产业标杆企业,也有传统产业与“三创”“四新”深度融合的行业龙头。
创业板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同步实施注册制,审核效率及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已注册通过再融资131家次,受理重组16家次。
2020年以来,深市公司积极响应公司治理专项行动,全面检查自身弱项,将整改薄弱问题与提升治理水平相结合,有效化解了各类风险。在股权质押方面,截至2020年底,存在股票质押的公司家数较2020年初减少86家,第一大股东质押比例在80%以上的公司减少超过90家,下降比例近30%。全年股票质押市值减少约1041亿元,占股票总市值的比例下降3.6个百分点。在“清欠解保”攻坚战方面,截至目前深市有56家公司解决资金占用问题,累计金额505亿元,24家公司解决违规担保问题,累计金额283亿元。2020年深交所共计对32单资金占用、27单违规担保案件予以纪律处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有力保障中小投资者权益。
2020年,资本市场启动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推动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全年共有13家深市公司退市,为深市历史最高纪录。其中,8家由于连续亏损被退市,5家公司被面值退市。随着退市新规有效实施,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资本市场“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目前深市共有1090家战略新兴产业公司,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占深市比重分别为36.2%和31.2%。2020年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1%和44%,高于深市平均水平。九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有八大产业实现利润增长,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020年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8.7倍和2.5倍,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净利润增速在70%以上,数字创意产业亏损收窄90%以上。
2020年深市实施重大资产重组78单,交易金额3483亿元,取得良好效果,帮助上市公司进行产业链整合,做大做强。全年共实施完成再融资260家次,募集资金391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倍和2.4倍。其中,定向增发最多,完成129家次,融资2358.4亿元;可转债其次,完成117家次,融资1306亿元,创历史新高。此外,还完成11家次配股、1家次公开增发、2家次优先股发行,合计募集资金249.4亿元。
2020年深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264单,同比上升21.7%。其中,4年及以上的激励计划248单,占比93.9%。创业板先行先试,推出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截至2020年底,共有103家创业板公司披露股权激励方案,采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有61家,59家为存量公司,实施创新工具的积极性高涨。
要点五:68家公司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报告也指出,宏微观数据都显示,深市公司一季度开局良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还需密切关注公司分化、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不断提升规范经营和公司治理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尽管深市公司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0%,但业绩仍存在分化,16.9%的公司发生亏损,亏损面较2019年扩大3.9个百分点,业绩恢复不均衡,稳增长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
其中,服务业2020年整体恢复较慢,细分行业中,多数仍然承压。例如,传媒行业净利润虽然从二季度开始恢复增长,但全年仍陷入亏损;休闲服务和商贸行业受疫情影响严重,2020年四个季度净利润均负增长,全年净利润大幅下降。
部分公司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在疫情中充分暴露,特别是一些主业不突出、竞争力不强的公司,疫情后恢复情况不理想,经营面临较大困难。深市收入10亿元以下的公司2020年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9.1%,还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2021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9.2%,剔除基数影响后两年平均增长为3.1%,远低于深市公司15.1%的增长水平。随着公司分化现象凸显,需要进一步关注经营困难公司的发展情况。
与此同时,2020年,深交所全年共作出227份纪律处分决定书,集中在信息披露违规和规范运作违规等方面,数量占比分别为42%和37%。在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的形势下,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和规范发展面临新的考验,上述违规问题仍然值得高度关注,需要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报告指出,常态化退市机制不断完善,缺乏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将面临较大的退市风险。2020年报发布后,深市68家公司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即*ST),其中超四成因触发“净利润+营业收入”组合指标。95家公司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即ST),其中30家触发“连续三年扣非前后孰低者为负+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指标。
2020年以来,经过各方努力,股票质押、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上市公司突出问题得到阶段性解决。截至目前,深市仍有230余家公司第一大股东质押比例在80%以上。“清欠解保”取得显著成绩,但相关问题仍有反复风险,需要继续做好风险常态化排查。
报告表示,展望202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外部形势越是复杂严峻、内部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市上市公司群体将继续发挥创新“领跑者”和产业“排头兵”作用,更有效引导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更积极畅通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