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的去世,让全球投资界都感到惊讶和悲痛。作为其得意门生,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深夜发文悼念恩师,回忆起了与大卫相处的点滴。
1985年,在大卫·史文森31岁的时候,在华尔街工作的他收到耶鲁大学教务长布莱恩纳德邀请后,便毅然选择回归学校掌管耶鲁基金。此后他便长期出任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擅长组合投资,同时擅长挑选优秀基金管理人,过去10年,耶鲁捐赠基金年收益率为10.9%,基金规模增长至312亿美元。
20年后的2005年,32岁的张磊从耶鲁基金获得第一笔2000万美金投资,并在中国创业正式开启了高瓴资本的投资。15年来高瓴资本实现了平均年回报超过40%的收益,成为亚洲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也给耶鲁基金带来了超过24亿美元的回报。
初识:耶鲁投资办公室面试
张磊回忆道,与大卫·史文森初次见面时,自己还是个学生,正在为没有钱支付第二年的学费而拼命找工作。就像很多焦虑而迷茫的年轻人一样,他投出了无数的简历,最终都石沉大海。
张磊在《价值》一书中也描写过,与大卫·史文森初次相见是在课堂上,但近距离的会面却是在耶鲁投资办公室的面试室。面对一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大卫没有丝毫惊讶,而是问了张磊很多关于投资的问题。当张磊对多数问题诚实地回答“我不知道”时,他反而惊讶于张磊的坦诚,可能正因为如此,张磊获得了这份弥足珍贵的实习机会,在大卫看来,诚实格外重要。
而张磊眼中,大卫· 史文森的投资策略神奇之处在于,能够穿越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周期,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投资业绩的稳定增长。大卫· 史文森认为,人性会驱使投资人采用最获认可的投资策略,当自己的投资跟多数人趋同时,会强化自己与主流的一致性,以防出错后独面尴尬。不幸的是,这种心理上的慰藉很少能创造出成功的投资结果。史文森的“不走寻常路”,体现在通过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大举进军定价机制相对薄弱的另类资产市场,创造性地应用风险投资、房地产投资和绝对收益投资等各类投资工具,为机构投资者重新定义了几个大类的资产类别。
张磊表示,在耶鲁投资办公室实习期间,自己从投资的角度真正理解了金融体系最本质的功能。实习期间他主要的工作是调研森林资源,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传统后来也被引入其创立的高瓴。
实习:翻译经典著作《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
张磊从大卫那里接受的第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把他的著作《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翻译成中文。大卫的词汇量很广,机构投资又有很高的专业门槛,可想而知这个项目的挑战有多大。
张磊回忆,第一次在书中遇到了一个概念——fiduciary,当时的翻译多不准确,只能尽最大努力拼凑恰当的词来表达,最后将之翻译成“受托人”。后来,张磊才意识到,这个词所代表的行业原则指导了大卫一生中的许多重要决定。这些年来,大卫成为了一个典范,证明了作为一个受托人意味着什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使你的利益与信任你的投资人、你的合作伙伴保持一致。大卫还有句话,“管理好风险,收益自然就有了”。后来,“风险管理”和“受托人责任”也刻进了高瓴的DNA。
创业:高瓴第一笔募资
来自耶鲁基金的2000万美元
张磊回忆道,“创业开始阶段,大卫给了我最关键的支持。创立高瓴时,我刚刚32岁,从未管理过投资基金。我当时的几个合伙人也都没有做过投资。我们这群‘ 乌合之众’唯一的共同点是,无限的求知欲以及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和向往。”
2005年7月,大卫· 史文森亲自带队,迪安·高桥等耶鲁投资办公室高管团队全体出动,远赴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在借来的局促办公室里,张磊和创业团队,接待了耶鲁捐赠基金投资团队。他们面对刚开始在中国做投资的青涩团队,提出了包括投资计划、管理及退出策略、各项费用、研究方法等问题。
与耶鲁大学投资办公室的会面让刚创业的张磊大为激动,原因在于:第一、在耶鲁投资办公室的实习经历让张磊对其挑选基金管理人的严谨风格十分熟悉,他们不仅仅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理念、管理能力有着独特的筛选标准,并且对其道德品质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尽管无论怎样的结果,对于初创期的高瓴而言都非常难得;第二、高瓴太想得到耶鲁捐赠基金的投资,不仅仅是出资人,他们的信任是对高瓴投资理念和方向的极大肯定。
最终,经过严格的考察,耶鲁捐赠基金决定向高瓴投资2000万美元,成为高瓴创业后募集到的第一笔资金。此后不久,由于高瓴团队扎实的表现,耶鲁基金又追加投资1000万美元,如今耶鲁捐赠基金已然获得了丰厚回报,并持续追加投资。截至2020年4月,高瓴已经让耶鲁大学累计获得了24亿美元的投资收益。
张磊曾经问过大卫,为什么他要投资高瓴,因为在当时没有任何其他机构会冒这个险。大卫说,当你和合适的人一起工作时,一定会有好事发生。今天,最初的几位合伙人和张磊一路风雨兼程,而在高瓴,这已经成为一句口头禅,“找到靠谱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张磊认为,这也许是大卫带给我的,关于投资最重要的一课。
赋能:成立高礼价值投资研究院
四年前,在大卫的感召和鼓励下,张磊与同仁们发起创办了高礼价值投资研究院,大卫欣然应允担任研究院的名誉理事长。在研究院首届价值投资研习班开放日活动上,大卫发表了著名的致辞,用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杰出投资者所需的特质和素养——好奇心驱动的求知欲(Intellectual Curiosity);极致聪慧(Raw Intelligence);自信心(Self-Confidence);谦逊(Humility);敬业(Work Ethics);判断力(Judgment);充满激情(Passion)。实际上,研究院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大卫这些乐于助人的导师,集结热爱学习、相信价值投资的专业人士,共同学习进步,让更优质的投资人成为中国投资领域的中坚力量。
张磊在书里也曾描述,大卫习惯了以俭为德的生活,只想做一个有良知的人,而非服务于赚钱。在他看来,投资的目标是盈利还是实现某种社会理想,其间的平衡必须把握,耶鲁大学只会把钱交给有极高道德标准,同时遵守投资人职业操守,把受托义务置于首位的人。他给耶鲁大学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
告别:纽黑文老校园里的两小时散步
在新冠大流行使世界陷入停滞的几个月前,张磊在纽黑文见过一次大卫。当时,大卫正在接受癌症治疗的新疗程,这导致他的腿和脚肿胀,走路一定很痛。尽管如此,大卫还是坚持要陪张磊和孩子在校园散步,大卫说,阳光和新鲜空气对他有好处。
“大卫陪了我们近两个小时,在纵横交错的老校园里,大卫带我们走进斯特林纪念图书馆,给我的孩子看他最喜欢的雕像。”张磊这样回忆,”你看!” 大卫兴高采烈地指着一个小雕像:那是一个小学生俯身在一本书上,而建筑师詹姆斯·甘布尔·罗杰斯在雕像上刻了“U.R.A.JOKE”的字样。孩子笑了,大卫也跟着笑了起来,并发出了他标志性的爽朗笑声。
正是这样豁达乐观的心态,让他在长达九年与病魔缠斗的时间里保持了决心和信念;而对事业充满激情的热爱,支撑着他在人生最后时刻还在为学生上课,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正是这样乐于分享和成就他人,才能激励教育了包括我在内的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张磊回忆起大卫,永远如最初那天见他的样子,“在阳光下,在自己深爱的大学走廊上,与年轻人一起开怀大笑。”
部分综合自《价值》、《传奇永不落幕 —— 纪念大卫·史文森》,作者均为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