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齐聚深圳敲响开市钟,宣布创业板正式启航。从1999年提出构想到2009年呱呱坠地,创业板的问世花了整整十年时间,正应了“好事多磨”这句古话。弹指一挥间,创业板在诞生后十年里迅速发展壮大,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目前,创业板公司已达776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1%;总市值为5.71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10.23%。创业板集聚了一批具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公司,在引领产业升级转型、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错位发展,各竞风流,创业板定位于创新之板、成长之板,上市公司以“两高六新”为主。根据目前定位,深市主板为蓝筹园地、中小板则志在培育细分行业“隐形冠军”。这两大板块公司构成中,传统行业比重较大。据统计,创业板超过九成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八成拥有自主研发核心能力,超过七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创新特征明显,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新企业之家”,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呈现出聚集效应。创业板对提高A股的科技含量,乃至对提高中国经济的科技含量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创业板发展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毫无波折的。早期的“三高一超”问题困扰过市场,在前些年市场的非理性狂飙中,板块内一些公司大股东质押比例过高导致金融风险聚集,都曾引发各方高度关注。好在这些问题最终都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得到了解决。目前创业板市场定价趋向合理,增长潜力明显增强。
不论是成绩还是问题,都已经过去。在竞争加剧、各交易所纷纷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大背景下,创业板需要抖落征尘重新出发。十年来,创业板发行上市等基础性制度没有大的变化,难以包容日新月异的新经济发展需求和创新企业直接融资需求,不论是从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服务国家战略角度考虑,还是从打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资本市场生态体系出发,完善创业板市场基础性制度,加快创业板改革、实现新经济上市的常态化都显得十分迫切。
今年2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首次会见媒体时就指出将认真地评估科创板效果,并统筹推进创业板改革。9月,证监会发布资本市场“深改12条”,创业板改革政策大环境日趋成熟。10月8日,易会满在深圳调研时提出,全力推进深圳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尽快取得阶段性成效。
改革要从存量和增量两方面着手。存量方面,包括再融资、并购重组和退市制度需要完善,日前创业板借壳上市规则已放宽,对于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允许其在创业板重组上市。只要确保监管有效,放开借壳有利于激发存量公司的活力,为经营不善、转型乏力的公司输入新鲜血液。增量方面,引入注册制值得期待。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已经先行一步,各方反响良好。创业板厚积薄发,施行注册制在技术和制度层面已无任何障碍,应该只争朝夕,加快推进。
创业板是改革和创新的产物,未来必将继续担当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先锋,通过完善制度、提升市场包容性、优化市场生态,助力加快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