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和城镇化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以大城市群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将是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粤港澳大湾区将对全国城市群的发展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12月11日,在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和雪松控股集团联合主办,雪松国际信托承办的“韧性与重构--全球变革中的金融方法论”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做上述表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发表主题演讲)
而针对大湾区内制造业聚集的优势和特点,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樊纲强调,要确保中国企业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谨防脱勾。
大都市群是城市化的新阶段
樊纲在论坛现场表示,“目前,城镇化率只是统计了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但是,城镇人口也在迁移。现在是农村的人要到县城买房,县城的人要到地级市买,地级市向省城迁移,人们还在迁移的过程当中。如何通过供给满足这种需求,这里面有很大的商机。”
因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远没有结束,而城市化的新阶段将以大城市群为主要特征。
然而,大城市群的发展会不会给中小城市带来“虹吸效应”?樊纲认为,在城市群一定的半径之内,通过基础设施的连通,可以使大中小城市资源互补,甚至是城市和农村互补,协同发展。中小城市不应惧怕“虹吸效应”,长期看是走向“均衡”发展,“吸走”了一些要素,会有另一些要素“回流”。
“大城市房价高,人们可以只是把工作和精神文化消费这方面的需求放在这里解决。而居住、休闲等功能需求放在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农村。这样小城镇就可以得到发展。”樊纲举例说。
粤港澳大湾区当中的大城市、小城市本身互补性较强。樊纲说:“这个地方比较容易形成纽带,能够优势互补,科技产业和制造业等互相形成合力,能够快速试错不断迭代,获得较大发展。因此,大湾区将对城市群概念在全国推广起重要作用。”
扩大中国产业链要有工匠精神
制造业是大湾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大湾区经济持续向好的重要动力。今年2月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大湾区产业发展的体系构建及方向,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针对当下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的特殊背景,湾区内的制造业应如何应对?
樊纲认为,要认真思考积极发展我们现有的制造业,扩大中国产业链,保证中国产业、企业作为国际产业链重要的组成部分持续发展。
而要做到这一点,工匠精神至关重要。“工匠精神要落实到产业和产品上面去,需要长期的投入和专业的发展。以精细化工行业为例,现在这些领域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最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樊纲认为,从企业角度来看,精细化工虽然算不上风口,但相应风险也较小,秉持工匠精神,扎实持久的投入就可能成长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能够获得更稳定而持续的发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更是这样,更需要政策去支持、鼓励这些产业的持续发展。
樊纲表示,“很高兴看到雪松控股旗下就有化工新材料产业,我国还有很多化工新材料都非常短缺,这两年对国外进口的依存度还在提高,断供和被卡脖子的风险很高。”
而针对化工新材料己二腈的卡脖子问题,今年8月,雪松控股旗下化工新材料核心企业齐翔腾达与中国天辰合资建设的天辰齐翔100万吨/年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正式动工,建成后有望成为国内首个己二腈工业化生产基地,一举打破国外己二腈技术垄断,填补国内产业空白。
“现在最让市场担心的是,如果国际贸易摩擦扩大化,一旦发达国家联手搞‘断供’,排斥中国企业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这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将具有重大影响。”樊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