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招商 >

诺奖得主斯宾塞:当前救市是否过于激进,经济复苏曙光何时现?

3月22日晚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与罗汉堂秘书长陈龙,就新冠疫情对未来经济和社会格局的影响展开对话。谈话进行之际,斯宾塞正身处意大利,而陈龙位于疫情刚刚掠过的城市杭州。两位亲身经历新冠风暴的经济学家提供了他们的一线观察和观点。

双线作战:控制疫情还是防止经济急速下滑

新冠疫情不仅沉重打击了中国经济,在全球扩散后,各国股市更是猛烈下跌。

不同于以往由单一板块引起的金融危机,比如房地产泡沫或高科技过热,本次疫情风暴影响范围更为广泛。陈龙认为疫情将在四个方面影响全球经济,四个因素交汇,冲击全球经济。

首先是供给和需求,消费者因收入减少而不愿意消费。中国第一季度消费受到很大影响,全球消费和投资也大幅下滑,每个人都想先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其次,需求侧走弱后,供应侧的企业丢失业务,流动性枯竭,各行各业都停止了经济活动。

第三是信心,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消费者和投资者都有一些恐惧心理,传导到了金融市场,而对经济的长期影响却决于全球对疫情的控制情况。

第四,所有不良信号都会传导到资本市场上,美国股市史无前例地发生多次熔断。

陈龙认为,总体来看,要想控制疫情,政府必须让社会生活和经济放缓,但与此同时就会影响到供需以及人们的信心,最后冲击到金融市场。但如果恢复经济活动,病毒又可能卷土重来。在双线作战中,如何在经济和疫情之间找到平衡,是化解本次危机的关键所在。

经济复苏的曙光何时出现

在重重困难中,公众担心全球是否再次陷入大萧条。斯宾塞和陈龙表示,前景并非如此悲观。

斯宾塞指出,尽管早期防控工作不佳,本次疫情到今年年底也可能会告终,全球主要经济体可以逐步复苏。陈龙表示,早期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国家,都在一个季度内控制住了疫情。这次大流行病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深度和长度,取决于两点。第一,疫情在中国以外主要经济地区传播的速度,能否像以往一样能得到控制。第二,疫情控制后消费经济恢复速度,以及如何确保企业恢复到正常经营。很糟的情况是持续几个季度,而一切顺利且加上一些运气的话,也许到夏季结束就会出现经济复苏的趋势。

当前为复苏做的最重要准备是,保证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就业,防止经济遭受永久性破坏。经济一旦停止下来,想要再次启动非常困难,而整个世界又是相互依赖的,如防控不利,灾情会持续形成循环传导效应——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下降,欧洲美国在二三季度下降,再通过全球供应链在第四季度将负面效应传回中国。

当前救市措施是否过于激进

为避免长期负面影响,各国央行都纷纷出台短期政策,美联储更是史无前例地将利率降至为0,但在本次疫情带来的金融风波中,这些举措的市场反应并不理想。

对此,斯宾塞认为,货币政策是一系列响应政策中的一部分,但是必要非充分条件。当人们充满恐慌待在家里的时候,单靠货币政策没办法让经济活动恢复正常。所以,美联储宣布降息并大量买入债券后,对股市、债市其实是双杀的。人们一般来说发生危机的时候都会把资金转向避风港,比如买债券,但是这次因为过度恐慌,反而选择了抛售。

斯宾塞对市场较为乐观。他认为,虽然道琼斯指数已经跌了30%,市场受挫非常严重,但这并不是末日,经济基本面没有受到毁灭性打击。全世界总有走出危机的一天。市场中有不少机构持有大量现金,例如巴菲特等其他投资者一定会在某个时刻进入购买模式,但股市的底在哪里?目前还很难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让企业生存下去,比如帮助航空公司等”。斯宾塞表示。

而陈龙认为,尽管市场还没有特别积极的反应,但货币政策不可或缺。将利率降到0就是为了把借贷成本降到0,当经济停滞的时候,好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亟需信贷支持,但是根本借不到钱。因此,在这方面货币政策就应该发挥作用,尽可能地降低借贷的成本,保证市场流动性和就业稳定性。如果企业生存不下去、人民失去工作和收入来源,经济萧条期会延长,国家也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货币政策并不是充分条件,但是总比无所作为要强。

数字技术的角色与机遇

当经济陷入停顿、人们被迫不能出门之时,数字技术反而开启了“快进”模式。在全球疫情中,对数字技术的抵抗和隔阂会被打破,比如之前不同意远程办公的组织只能远程办公,并接受了新办公方式。

在中国,数字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移动支付、金融技术都其他国家发展得更先进、更深入,在对抗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也更重要。首先是信息的传播和交换,由于有了社交网络,几亿人在第一时间就能获得疫情的信息和如何减少病毒传播,减少了恐慌,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斯宾塞表示,如果没有数字技术,人们就无法进行远程工作,远程教育,也吃不到新鲜的食品,很多国家的隔离政策根本无法实施。

另外,人工智能、大数据为诊断病例、追踪病例和接触人群提供了大量的支持。权衡防控疫情力度与经济和个人损失时,政府决策者离不开信息和数据的支持。这一领域在中国还要继续发展下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