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3月23日的“黑色星期一”,亚太股市在3月24日集体迎来反弹。日韩指数期货纷纷触发熔断机制,沪指V型反弹涨逾2%,并收复2700点,消费、新基建、超级大白马、黄金等板块领涨市场,此前出逃主力的北上资金再度回流。
站在全球股市过去一周的表现来看,虽然在全球金融市场剧烈下挫中,A股业未能幸免,但A股在本轮全球市场的调整中仍然相对抗跌。对此,有机构人士认为,主要是因为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企业逐渐复工复产;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效率高,增强了资本市场的信心;金融体系杠杆已经下降,没有演化出流动性问题。但也有机构表示,目前依旧很难判断市场底部在哪里,满仓抄底依旧有风险,投资者可以逐步低位建仓。
A股大概率见底,但抄底仍需谨慎
对于A股而言,短期来看是否已经见底?私募排排网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2%的私募私募认为无论从估值还是市盈率来看,目前A股均处于历史底部区域。也有28%的私募认为并不能断定当下就是A股底部区域,因为国外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还有随之而来的全球流动性问题与美股波动影响,所以目前只能说A股比较便宜,但并不能说已经见底。
凯丰投资方面表示,当前A股市场,尤其是港股很多股票的估值已经跌到历史低位,股价下跌程度已经较为充分反映疫情对公司营收的负面影响。目前很多中国业务为主公司大幅下跌不是因为基本面,而是由于欧美股市下跌导致的流动性踩踏和风险偏好飙升导致。VIX指数近期也一度超过了2008年四季度,代表市场恐慌情绪已经到极点。凯丰投资判断目前港股和A股市场下跌的空间有限,从国内来看,不管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通过适当的定向降准、稳就业政策、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等精细的滴灌政策来应对这次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恰当而有节制的政策也会为未来留出了更多的操作空间。
但武汉优稳资产则认为,从短期来看,现在还不是底部。因为本次的全球市场大跌的根源是原油而非疫情,疫情只是助力。原油大跌是供给过剩,而疫情导致了需求快速的下跌,而当前的市场显然没有对经济短期大幅下滑做好准备,市场依旧处于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环境中。A股在春节后的反弹主要动力来自货币政策的放松对冲,因为当时经济没有恢复运行,导致宽松的货币都流入了同时放松了监管的金融市场,导致了股债双牛。但是当前来看,显然A股短期和全球市场的关联性是大大提升了,所以A股什么时候短期见底短期看是要取决于海外疫情对全球市场的影响什么时候结束。不过虽然短期市场并未见底,但是中长期来看,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的,特别是港股市场。对于短期投资者来说,应该耐心等待全球局势的稳定,但是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港股和A股均是一个比较好的加仓时机。
内需板块有望崛起,私募聚焦布局新基建
3月16日至20日的一周时间内,A股市场继续宽幅震荡,上证综指盘中一度跌破2700点。3月23日A股三大股指继续大跌,截至收盘,上证指数跌逾3%,收报2660.17点,创业板指更是重挫-4.60%。板块更是几乎全线飘绿,半导体、光刻胶、口罩、特斯拉等前期热门板块跌幅居前。
从私募排排网的调查来看,高股息率的价值蓝筹股,以及被错杀的成长白马股得到私募力荐,而新基建依旧是私募主要看好的板块,大消费与医药也在私募看好的行业中被频繁提及。
北京和聚投资认为,科技是新基建的核心内涵,目前正处于技术、资本和经济三期周期叠加的窗口期,积极因素仍然在,繁荣阶段还没有结束。此外,超跌行业和市场可能出现价值重估机会。疫情之下,周期性行业的基本面承压,股价跌幅更大。很多龙头公司深度破净(PB估值),整体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底部。但同时可以看到,周期性行业中的龙头公司,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强,在极端情况下也展现出经营的稳定性。随着国内复工复产节奏加快,财政和货币政策继续宽松,可以预期,国内生产、消费将迎来一轮显著恢复。周期行业的龙头公司有望迎来估值修复的契机。
天和投资研究部副总监闫世文表示,2020年相对来说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基建将是对冲经济下行的强有力工具,因此更看好旧基建(如工程建设、建材等)与新基建(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特高压、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而随着国内复工复产进一步推进,国内刚需消费预计将率先触底回升,新思哲基金经理罗洁也认为目前A股处于底部区域,看好内需带动的行业板块,尤其是刚需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