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讯(记者 彭扬)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郭新明建议,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产品和服务方式,以及发挥好保险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保障功能。
郭新明认为,从金融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共卫生投资不足。公共卫生投资主要来源于财政政策性专项拨款,很少有市场化投资方式参与。在资金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可避免出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均衡现象,集中表现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水平的差距。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各地区在公共卫生应急投入、相关医疗物资既有储备、产能储备等均存在明显短板。
二是卫生医疗机构融资授信存在诸多堵点。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药品加成取消,诊疗费用价格从严控制,医院收支结余逐步收窄,个别医院出现收不抵支现象。因此,银行普遍对医疗机构设置了较高的授信门槛。调研显示,一些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卫生行业实行名单制管理,信贷客户须为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且已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此外,担保方式增信在医疗机构获得银行授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根据担保法有关规定,医院的资产属公共福利设施,不得用于贷款抵押;而占据医疗机构资产比重较高的药品是有保质期且流动性极大的商品,难以作为抵质押担保物。
三是保险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当前,保险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风险预防、患者权益保障等领域深度远远不够,健康保险产品体系本身也亟需完善,特别是重大灾害保险、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健康养老保险等险种开发和普及力度还不够。
对此,郭新明建议,一是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可考虑按照“平战结合”的方式来增加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包括增加民营卫生医疗机构、医疗床位等资源,以及鼓励卫生防疫产品生产企业保留维持生产线等。这些供给能力在平时可以用于经营民用,产生的现金流可增强其自身维系的内在动力,在战时又可迅速征用,通过“藏能于民”构筑防控重大公共卫生灾害的有力屏障。考虑到此类供给能力在平时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一定的产能闲置在所难免,纯粹依靠市场化运作难以长期维系,为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实现商业可持续,建议采取税费减免、财政贴息、专项再贷款等扶持救助政策,引导银行信贷进入公共卫生领域,降低医疗机构、卫生保障产品生产企业的经营成本。
二是创新金融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比如,可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公共医疗领域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运营,引导金融机构为项目建设提供“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等综合金融服务,并联合银行、保险等机构开展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等融资业务。再如,可借鉴美国等国家公共设施资本证券化融资办法,把公立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信贷项目打包,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实现风险分散。
三是发挥好保险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保障功能。比如,进一步完善人身险产品体系。短期内可通过扩展产品责任、取消免赔额、对特殊人群(医护人员)提供公益性质的保险产品等措施,为新型流行性疾病提供保险保障。长期应将各类人群、传染病及相关各类风险规范化地纳入保险范畴,丰富完善健康产品体系,解决好科学定价问题。另外,针对传染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单一、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现状,建议构建医保、财政、银行等多部门多元化的医疗费用保障机制,科学合理利用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