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刚刚,又有重磅创新产品来了!
博时基金也在同一时间上报了博时沪深300备兑增强策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一位产品人士表示,从基金名称来理解是期权策略的增强ETF产品,用期权来做指数增强,是通过卖出指数的认购期权,通过权利金增厚收益。
“备兑增强策略ETF主要是通过卖出看涨期权收取权利金来增强收益,这类基金品种在海外已经非常普遍,主要是在加拿大市场,国内基金公司很早之前就在研究。”据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目前上证50指数包含的成份股数量比较少,且单只个股权重比较高,主要是通过主动选股进行增强。相比之下,通过备兑期权策略进行沪深300指数增强的市场需求会更大一些,因此,基金公司更多会上报沪深300备兑期权策略ETF。
他表示,当前市场上做增强策略的基金多数的通过选股的方式,备兑增强策略ETF提供了不同增强收益的来源,丰富了公募基金市场的投资策略,给投资者提供多一种选择,且备兑增强策略ETF的投资策略比较透明,不受人为主观因素或模型因素干扰,比现在市场上部分增强指数基金的投资策略还要透明一些。此外,备兑增强策略ETF适合慢牛和震荡市环境,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对后市的判断做出选择。
更有基金公司人士透露,目前至少5家以上的基金公司正在筹备包含备兑增强策略的ETF品种,未来还会有基金公司陆续上报。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这类产品并不限制基金公司上报,但是否能获正式受理以及产品推出的时间目前很难判断,不排除将来会出台关于这类产品的审核指引。
更适合慢牛或震荡市行情
从海外市场来看,美国市场的第一只备兑期权策略ETF为PowerShares S&P 500 Buy Write ETF,成立于2007年,以标普500指数的样本股为现货多头,同时卖出标普500指数认购期权作为空头。备兑增强策略在持有基础资产的同时卖出认购期权获得权利金收入,
“备兑期权策略的运用可以改变指数的风险收益特征。”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举例而言,投资者持有沪深300 ETF,持有期收益就是去掉管理费之后的指数收益,而备兑期权策略是指基金管理人以 ETF作为基础,卖出备兑权证给其他的投资者,其他投资者买入这个权证后,可以随时以行权价来购买ETF。当作为对手方的投资者不行权时,基金管理人就赚取了权利金,可以作为指数增强策略的收益来源。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卖出的是看涨期权,只要市场不出现大涨,买入看涨期权的投资者不行权,ETF就能赚到权利金,起到收益增强的作用,反之,若是市场某一天或者连续几天出现大涨,这类包含备兑增强策略的ETF就会损失一部分收益。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是对市场波动性做的对赌,备兑增强策略的ETF有可能连续一两年跑赢沪深300指数,但是某一年又跑输沪深300指数。”上述基金公司人士称。
在他看来,备兑增强策略ETF适合想买指数基金,同时判断未来市场是慢牛或震荡市的投资者。“因为备兑增强策略更能在这两类市场中获得增强收益,反之,若是市场处于大牛市时,备兑增强策略ETF有可能跑输标的指数,若是处于大熊市时,由于持有的标的指数也在单边下跌,备兑增强策略只是让其跌幅相对减少一些,这时候买入指数基金并不是非常好的选择。”
“从海外同类基金的运作情况看,当指数处于窄幅震荡或下行周期时,备兑增强策略的增强效果较好,相比指数本身可以产生明显的超额收益。”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基金公司积极探索运用ETF期权的产品
“我国ETF期权推出历史较短,2015年2月9日推出的上证50ETF期权是境内首只场内ETF期权,其后沪深两所又于2019年12月23日推出沪深300ETF期权,可以预期未来将有更多运用ETF期权的基金产品面世。”一家基金公司产品人士表示。
“基金公司自ETF期权推出起就在研究备兑增强策略ETF,探索了至少有两年左右的时间,但因为这类基金涉及到衍生品工具的运用以及ETF清算交收的问题,所以直到现在才上报产品。”上海一位基金经理表示,“ETF相对于其他普通基金最大的区别是用实物来交收,未来涉及到衍生品的部分应该如何交收,还有待产品正式推出时才会披露更多的细节。”
“目前期权在非公募的结构化产品中已经广泛运用,个人认为,期权等衍生品还是更适合有期限的一些场外产品,基金管理人基于对未来特定一段时间内的市场行情判断开发产品,投资者也只需要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行情即可。若是做成永续性产品,首先产品的定价和估值不是很容易,且对于有短期交易需求的ETF投资者而言,需要面临期权价格的波动,此时很难判断投资者是否还有交易ETF的意愿。”有业内人士从产品开发的分析。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当不适应某一阶段市场行情时,这类产品规模能否平稳持续表示担忧。“若是市场处于快速上涨阶段,备兑增强策略ETF的市场需求会下降,甚至会有清盘的风险,即使基金管理人通过条款设置或者其他做市手段保住产品,但流动性降低之后,未来即使市场行情来临,产品是否还能做大也不好说。”
“个人认为这类产品还是有市场需求的,只是目前不太确定保险等机构投资者能否购买此类包含衍生品的ETF品种。”一位业内人士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