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招商 >

全国碳市场上线倒计时 交易登记结算三大规则出台

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生态环境部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增加其他交易产品。碳排放配额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价格”为计价单位,买卖申报量的最小变动计量为1吨二氧化碳当量,申报价格的最小变动计量为0.01 元人民币。

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通过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对全国碳排放权的持有、变更、清缴和注销等实施集中统一登记。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规定的机构和个人,是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主体。

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应当选择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作为结算银行,并在结算银行开立交易结算资金专用账户,用于存放各交易主体的交易资金和相关款项。

◎记者 李苑 宋薇萍

生态环境部19日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建设中的三大重磅文件——登记、交易和结算三项制度规则,以进一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活动,保护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参与方合法权益。

三大文件分别是《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三大文件均自公告发布之日起施行。

生态环境部明确表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成立前,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成立前,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

机构和个人都有望参与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下称交易规则)明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国家有关交易规则的机构和个人。

“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意味着备受瞩目的全国碳市场将有可能对个人开放。”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陈志斌说,此前在地方开展的碳交易试点中,不少地方都没有将个人纳入交易试点,如果个人参与交易,对市场活跃度将有很大帮助。

交易规则显示,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生态环境部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增加其他交易产品。

根据交易规则,碳排放权交易应当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

投资者参与全国碳市场,需要在交易机构开立实名交易账户,取得交易编码;同时还需要在注册登记机构和结算银行分别开立登记账户和资金账户。其中明确,每个交易主体只能开设一个交易账户。

碳排放配额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价格”为计价单位,买卖申报量的最小变动计量为1吨二氧化碳当量,申报价格的最小变动计量为0.01 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根据目前的市场价格,1吨碳排放配额为30元至40元。

交易规则还明确,交易机构应当设定不同交易方式的涨跌幅比例,并可以根据市场风险状况对涨跌幅比例进行调整。当交易价格出现异常波动触发调节保护机制时,生态环境部可以采取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使用方式等措施,进行必要的市场调节。

湖北将承担登记和结算功能

受访人士普遍对记者表示,区别于去年底的征求意见稿,上述三大文件从形式和内容上有都一些变化,内容比以前精简了很多。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全国碳市场结算地尘埃落定,湖北武汉将扮演重要角色。

根据《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下称管理规则),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通过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对全国碳排放权的持有、变更、清缴和注销等实施集中统一登记。这正是未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重要职能之一。

管理规则明确,注册登记系统记录的信息是判断碳排放配额归属的最终依据。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规定的机构和个人,是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主体。登记主体可以通过注册登记系统查询碳排放配额持有数量和持有状态等信息。

除了登记,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结算。根据《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下称结算规则),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负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统一结算,管理交易结算资金,防范结算风险。

结算规则明确,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应当选择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作为结算银行,并在结算银行开立交易结算资金专用账户,用于存放各交易主体的交易资金和相关款项。

第一个履约周期分配配额将发放

去年底生态环境部正式出台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案,要求今年1月29日前完成预分配。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分配配额将很快发放,通过全国各省级生态环境厅核对企业配额发放数量,将配额分别发放至本省(市)重点排放单位登记账户。

根据配额分配方法,对2019—2020 年配额实行全部免费分配,并采用基准法核算重点排放单位所拥有机组的配额量。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量为其所拥有各类机组配额量的总和。

2011年以来,国家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今年3月,共覆盖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是全球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业内人士预计,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

电力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步伐也已经迈出。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近日向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出委托函,正式委托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开展建材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

据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绿色金融委员会副秘书长梅德文预测,如果未来碳交易市场从电力行业扩大到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造纸、航空等8大行业,交易规模配额规模预计会到50亿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