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讯(记者 张利静)11月7日,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马来西亚衍生产品交易所联合主办的“第14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在广州召开。大商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席志勇在致辞时表示,大商所将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这个中心,全面推进多元开放、国际一流衍生品交易所建设,努力为油脂油料行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席志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大豆生产大国演变为进口大国,一颗小小的大豆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也承载着大商所服务“三农”、服务实体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从大商所早期单一的大豆期货到分拆为黄大豆1号、黄大豆2号期货,浓缩着大豆压榨原料以国产为主向进口为主的行业变迁;豆粕期货从研发上市,到成长为全球第一大成交量农产品期货,折射着中国蛋白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从上市单一的豆油期货到豆油、棕榈油双油期货,反映了中国油脂消费结构的多元发展;从油脂油料期货到相关期权品种,从场内标准化产品到场外工具、产品和服务,显示出中国衍生品市场发育不断走向成熟。
记者了解到,从1993年上市大豆等农产品期货开始,大商所大豆衍生品家族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实现从原料、加工到饲料的产业链一体化和期货、期权、互换、指数等衍生工具多元化,成为大商所建设多元开放、国际一流衍生品交易所的重要载体。
席志勇认为,商品衍生品市场体系就好比一棵大树,现货是根、期货是干,期权、指数、互换、基差交易等工具是繁茂的枝叶。为了培育根深、干壮、枝繁叶茂的这棵大树,2012年以来大商所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开拓创新,逐步建立完善场内衍生品工具体系。2017年大商所上市了国内第一个商品期权——豆粕期权,推动发行境内首只商品期货ETF以及银行结构性存款及理财、券商收益凭证、期货资管计划、指数保险等产品16只。二是深耕场外市场,着力构建场内场外互连互通的多层次衍生品市场构架。目前已推出多种形式的商品互换业务,包括以黄大豆1号、豆油、豆粕等期货价格指数为标的的跨期价差、跨品种价差等,为产业企业更加精准地管理价格风险提供了操作便利和安全保障。三是优化规则制度,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进一步促进期现融合。在豆油期货品种上首倡动态升贴水制度,创新性地解决了华南地区交割库升贴水难题;优化黄大豆交割质量标准,调整完善黑龙江主产区交割制度,更加便利产地企业参与实物交割。四是扎根产业基础,不断创新市场服务模式和手段。首倡并持续扩大大豆等品种“保险+期货”试点,探索通过市场化方式帮助农民和涉农企业稳定收益。今年在试点基础上,推出覆盖范围更广、参与主体更多的“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大商所企业风险管理计划”,综合运用“保险+期货”、场外期权、基差贸易等方式,为产业企业提供从种植到贸易、加工的全产业链风险管理服务。
据介绍,经过多年发展,大商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豆粕、豆油和棕榈油期货市场。今年1-10月份,参与大商所油脂油料衍生品交易的客户超过50万户,其中单位客户超过8500户;大商所油脂油料期货、期权总成交3.82亿手(单边,下同),日均成交189.83万手,日均成交额660.68亿元,日均持仓量280.15万手,成交量、持仓量分别占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40.72%、43.22%,为广大客户对冲风险、配置资产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流动性。
席志勇表示,受益于我国产业客户和跨国粮商的广泛参与,大商所油脂油料板块已成为我国产业代表性最强的农产品期货、期权产品,成为大商所积极参与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目前,“大商所期货价格+升贴水”的基差点价已逐步成为油脂油料行业普遍采用的定价方式,为产业企业提供了更加及时、高效的定价基准,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一口价”定价模式和贸易习惯;国内外大型粮油企业和超过90%的大豆加工厂深度参与大商所市场,有效进行风险管理。
他表示,下一步,大商所将按照“四个敬畏、一个合力”要求,坚持“巩固、充实、提升”工作方针,努力服务油脂油料行业更好发展。一是将积极推进油脂油料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积极推进棕榈油、豆粕、豆油等以特定品种以及QFII、RQFII等方式,允许境外交易者直接参与交易,进一步提升大商所价格的国际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二是将加快油脂油料期权品种上市步伐。加快推进豆油、棕榈油期权品种研发上市,为产业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避险工具。三是进一步提升油脂油料衍生品市场效率。通过调整豆粕、豆油等品种交割质量标准和交割升贴水等多种措施,让相关合约更加贴近进口大豆来源结构变化的现货实际。
据悉,本次大会以“开放、共赢、创新、融合”为主题,主题演讲方面设置了 “新时期大豆压榨企业发展新格局与新挑战”“坚持探索创新、服务产业发展”等9个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并安排了“衍生工具及平台创新与油脂油料产业发展”和“2019/2020油脂油料市场发展展望”两个专题论坛,针对当前行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