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这可能是今年大家对经济最感同身受的一个字。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企业生存遭遇困难,就业压力显著加大……
不畏难!这可能是中国经济一路走来最鲜明的“精气神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中国经济顺利渡过多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向前……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今年两会期间的三组关键词,昭示着中国经济有信心有决心攻坚克难,再谱新篇。
“六稳”“六保”:留得青山,赢得未来。面对更加不确定性的外部风险,中国经济目标更加务实,经济工作重心更加侧重民生,为宏观调控明确了方向。
“积极有为”“灵活适度”: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调控“组合拳”出手更加迅速、有力、精准、协调,为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
“育新机”“开新局”:化危为机,破茧成蝶。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趋势将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得到巩固、夯实。
“六稳”“六保”: 更加务实地守底线谋发展
不少两会代表委员以及业内专家认为,今年没有提出经济增长具体目标,是更加务实的做法,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面对疫情和经贸环境面临的不确定性,最好的举措就是坚持底线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六保”为着力点,不把政策目标简单聚焦于GDP增速,用底线思维直面问题,更为精准。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说,“六保”措施提到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相信这一重要措施的贯彻落实,一定会推动更多民营企业快速从困局中走出来。“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血液’就会畅通,企业的活力就会焕发出来。”他说。
如何做好“六稳”“六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给出了答案:强化就业民生、强化脱贫攻坚、强化政策对冲、强化内需支撑、强化企业帮扶、强化改革开放。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就能为渡难关赢时间、创条件。实际上,4月经济数据显现,需求开始回暖,八成行业的利润有所改善,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常态化复苏。
“积极有为”“灵活适度”: 更加精准地护航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两个更加”透露了宏观调控持续发力,体现出为“六稳”“六保”护航的信心决心。
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表示,加大财政政策力度,通过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大规模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明确释放积极信号,稳定提振市场信心。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予以详细解释,强调政策工具的创新和“直达性”。易纲表示,下一步,将加大货币政策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支持针对性和精准度: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改进政府性担保机制、加大债券市场融资支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
在力度加大的同时,宏观政策调控还留有余地,强调协调配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政策仍留有空间。3.6%以上的赤字率安排具有弹性,是否会往上突破主要看形势变化。
“育新机”“开新局”: 更加坚定地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经济回旋余地大,进一步深化改革将催生更多新业态,增强经济新动能。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我国居民消费正在优化升级,同时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阶段,有效投资需求潜力很大,这二者结合就是巨大的内需潜力。
外卖、电商直播、网约车、在线教育……近年来,消费新形态不断涌现。新基建崛起,并赋能生产、消费、社会治理,“一业带百业”,助力产业、消费双升级。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上市公司代表委员认为,新基建对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力,上市公司应发挥优势,通过科技赋能助推新基建发力,寻求新突破。
阳光总在风雨后。立足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的优势,中国经济定能闯过难关,在更多的改革红利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