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出租车的产业互联网:每天6000万笔订单的大生意

疫情意外地又将一个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推了一把。

近日,西安市出租车行业公布了智慧码的使用数据。自今年2月份至今,智慧码使用量超过5000万次,单日用量最高突破40万次。另外,西安全量出租车订单中,无论网约还是路边打车,90%的订单都已通过智慧码实现服务数字化。

智慧码是一张贴在出租车内的二维码,扫码后,乘客可以了解自己乘坐的出租车车辆和司机信息、评价订单、在线支付、获取电子发票、分享行程等。这个由西安市出租车管理部门和嘀嗒出行推出的数字化产品,已经在西安市区全部近1.4万辆出租车上铺开。

疫情期间,无论是网约还是路边打车,乘客上车后,出租车司机都会推荐乘客扫码完成实名认证,这是疫情防控的特殊需要,却也助力普及了这个数字化产品。

智慧码的推出,并不仅仅是为了给路边打车的乘客提供一个类似网约车APP的工具,这个二维码聚合了司机手机、车辆定位、计价器、顶灯的数据,是一个产业互联网的入口。

业内人士介绍,在“互联网+出行”已经普遍的今天,全国持牌出租车仍有约140万辆,每天产生的出租车订单高达6000万单,是网约车订单的几倍,而其中路边打车的订单又占绝大部分。

如果将这些出租车接入产业互联网,将撬动一个规模巨大的数字化新兴产业,但在未来到来之前,数字化变革首先冲击了出租车传统经营和管理体制。

路边打车不会被网约车取代

智慧码在2019年8月上线,西安市和嘀嗒出行为什么要推出这样一款产品?

当时,网约车的市场格局已定,滴滴占据了网约车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每日的订单总量达到2000万单。但即使经过网约车补贴大战的冲击,业内此时发现,传统出租车的订单量虽然下降,但每天仍有约6000万单。

尤其是,出租车的订单中绝大部分仍来自路边打车。西安市出租汽车管理处处长王健2019年7月曾介绍,西安市城区1.4万辆出租车,单车日均载客趟次为40-44趟,但每天的网约订单还不足1万单。

提高出租车的网约订单率,成为出租车改革的第一步。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出租车的网约率已提升至20%左右。

但出行产品限制了出租车网约率的进一步提升。首先,出租车司机与滴滴的关系尴尬,尽管滴滴平台上存在大量的订单需求,但出租车与快车、专车却是直接竞争关系,以至于经常有出租车司机抱怨“好订单会先派给快车”。

其次,目前出行平台对出租车仅收取象征性的信息服务费,如果出于盈利需求提高对出租车司机收费,对司机而言,则意味着增加了“份子钱”之外的第二笔抽成,势必造成大量流出出行平台。

再次,在“赢者通吃”的互联网出行领域,高德、首汽约车等第二、三方阵的产品,用户规模难以做大,对出租车司机进驻的吸引力也相应不大。

出租车不会被网约车取代的根本原因是其高效率。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中心城市网约车每天接单量在10单左右,但出租车可达到30-40单。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原司长李刚就曾表示,挥手拦车并不会消失,出租车的线下订单仍占很大比例。但出租车要对标网约车服务模式,实现线下订单顺路接单、乘客网上排队等功能,优化乘客体验。

如何向路边打车的用户提供数字化服务?就需要通过车载设备而不是用户手机来实现。

比如说,由于智慧码聚集了司机手机、出租车定位、计价器、顶灯的数据,因此能够提供比网约车APP更好的数字化服务。比如,通过网约车APP叫出租车时,最后的结账还是要司机手动输入金额,并打印纸质发票。但智慧码结账可以自动传输计价器价格,并开具电子发票。

对于出租车来说,互联网化的鲜明特点是有了用户运营的概念。“我经常说,出租车是有用量、没用户,使用量每天6000多万,可哪个是你的用户,用户是男的、女的?出租车公司连手机号都不知道。有交易没有黏性。”嘀嗒出行产品副总裁、智慧码总负责人朱敏说。

西安市智慧码上线一年后,路边打车用户进行线上评价的比例接近50%。产生了超2400万条服务评价数,单日平均服务评论数达19万条,平均每位司机单日收到的评论数超10条。

出租车接入产业互联网

将路边打车的乘客接入作为物联网的一辆辆的出租车,只是智慧码的第一步,智慧码的第二步,是将整个出租车行业接入产业互联网,通过大数据进行运力调度。

在没有大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以往打车淡季时间里,出租车司机是凭经验寻找订单,而出租车数字化后,有可能实现提供实时准确的基于司机周边实时数据的调度。

“比如模拟一下这样的场景,乘客打车所在地三公里范围之内有多少辆空载出租车,这个数据是准确的,通过数据积累,算法可以告诉司机,接下来的30分钟预计会有多少个用户要用车,平均单车能够完成几单。还可以给司机提供周边区域的空车数,和订单需求,从而建议司机向哪个方向巡游,减少空驶率。”朱敏说。

“西安市目前每天有40万数字化的出租车订单,提供了每天约500万公里、上亿次的数据归集。如果没有这些数据,是不能预测出行需求,以及未来的需求供给变化情况的。”嘀嗒出行技术副总裁段剑波说。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比网约车派单更复杂的机制,其中的核心仍是效率。在派单机制下,网约车平均每天的订单量是10单左右,而出租车运力调度的目的是给出租车指向一个“订单池”,通过在“订单池”中路边打车或网约,提高订单量和效率。

“即使掌握了大量的轨迹数据,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成道路规划,这个过程中包括去噪、学习、纠偏等,最后通过算法产出一个合理的从A端到B端的规划。”段剑波说。

成为一个产业互联网,出租车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智慧码目前只在西安市上线,这凸显了数据采集的难度和重要性。首先,采集的数据必须来自整个城市全量的出租车,否则数据意义将大打折扣。朱敏介绍,智慧码今年将在另外几个国内城市上线。

数据采集最大的难度在于标准不一。“西安市出租车的数据设备、数据格式就有3套,而其他很多城市的出租车设备多达10套,有的是安卓系统,有的是自己研发的系统,数据的质量、数据设备的性能,很难做到跟APP一样的同步。因此数据的整合是有难度的,得一家一家打交道。”朱敏说。

数据安全也是重要的考量。七部委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加强安全管理,落实运营、网络等安全防范措施,严格数据安全保护和管理,提高安全防范和抗风险能力,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相关要求也体现在出租车行业。据介绍,西安市网信主管部门已经对智慧码进行了数据审核和压力测试等,并完成了三级等保的认证。

此外,出租车与顺风车产品不同,不强制要求采用实名制,但对用户的实名数据要做到很高的保护级别,这也需要出租车的数字化产品进行技术处理。

未来出租车的运营模式

出租车接入产业互联网,将直接挑战现有的经营和管理体制。

从To C端来说,打车的数字化将直接带来合乘和动态调价的需求。

鲜为人知的是,北京市出租车行业从2013年开始就已支持合乘,并出台了具体的费用分摊机制。然而,出租车合乘的核心在于如何合理地分配乘客和计算路线,这在缺少数字化手段的情况下无法实现。

动态调价则更受制于技术手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出租汽车运价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作价规则,完善运价与燃料价格联动办法,充分发挥运价调节出租汽车运输市场供求关系的杠杆作用。

目前,一些城市已开始了出租车价格改革,但更多是将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比如价格浮动幅度为±20%,由于技术手段不足,难以像网约车一样在早晚高峰、恶劣天气时的实时调整。

从To B端和To G端来说,产业互联网化更将触动出租车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核心。

长久以来,出租车的市场格局一直是小而散,即使是北京、上海等地的龙头公司,车辆总数也不过数千辆。

“出租车是一个品牌,但这个品牌落不到任何一家公司的头上,一个城市有50家、80家出租车公司,还有个体司机,合作方太多了,彼此还是竞争对手,所以说,形成一个整合的力量太难了。”一个新一线城市出租车行业协会的会长慨叹。

“但如果整个行业形不成整合的力量,最终受害的还是出租车公司,因为老百姓会用脚投票,抛弃出租车。”他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巡游车经营者、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即网约车平台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吸收入股等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化经营,实现新老业态融合发展。

当小而散的出租车公司统一接入产业互联网,即使市场主体仍是分散的,但其运营模式已实现了线上与线下一体化。“未来出租车的终极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可能只有一种运力,同时满足扬招和网约。不会像现在有出租车巡游,有网约车网招,分得比较清楚。”嘀嗒出行CEO宋中杰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