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壮大的中国“大资管”市场成为群雄逐鹿之地。在金融持续开放背景下,外资资管机构如何看待和布局中国市场?瑞银资产管理(上海)总经理陈章龙接受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市场是全球少数几个投资潜力最好的市场,兼具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的投资价值。对外资投资者来说,投资中国从选修课变成必修课。
成立于2015年08月19日的瑞银资管(上海)是瑞银集团独资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也是首家在中国发行私募基金FOF产品的外资资管公司。截至2020年9月30日,瑞银资管全球的中国股票策略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90亿美元(折合19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是全球投资价值最好的市场之一
券商中国:作为外资机构管理者,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金融环境变化?是否会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陈章龙:我们做过很多分析研究,放眼全球来看,中国市场是全球少数几个投资价值最好的市场。横向比较来看,中国市场兼具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的投资特点,投资价值非常明显。
一方面,中国市场在许多方面已经比肩一些发达市场,包括上市公司的质量、企业的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家精神等等,在全球范围来看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同时中国上市企业背靠的是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市场容量非常大。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同时具有很多发展中新兴市场的特点,还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不少不够完美的地方。不够完美也造就了一些投资机会,这意味着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改善空间还很大。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中国市场从过去不太开放到逐渐开放到现在加速开放,这个变化过程也孕育了很多投资机会。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参与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尤其是最近两三年。虽然目前绝对资金量还不是太多,但是对市场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例如,外资整体投资风格是价值投资、相对集中持股。
随着互联互通和A股逐步纳入国际主流指数,可以预计,未来更多外部资金必然会源源不断涌入。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投资中国对海外的投资者来说从原来的‘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
券商中国:您怎么看中美摩擦对于外资投资A股的影响?
陈章龙: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地缘政治情况的变化,并没有对投资产生太多影响,特别是海外资金对国内市场的投资热情没有受到太多影响。从数据来看,外资近年来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和布局是呈加速态势的。
我认为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姿态非常坚定,而且是加速开放,以前有一些行业对外资有限制,现在能取消的也都取消了。这种加速开放吸引了外资投资再加速。二是海外资金更关注的是投资价值。三是A股纳入国际指数后,本身已经成为国际投资者的标配。所以整体来看外资投资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中国市场开放的发展态势还是非常不错的。
券商中国:瑞银受托管理了很多海外资金,哪类资金热衷投资中国市场?
陈章龙:从资金属性来说,主要是大的机构,例如主权基金,海外的养老金、基金会等。因为中国市场现在是标配,如果做全球组合配置,必须要投资中国市场。从资金来源来说,以前是欧美国家的资金更多一些,毕竟发达市场的资金量更大,投资者相对比较成熟。现在全世界各大洲都有投资者在投资中国市场。还有一点,以前海外投资者多是将中国放在新兴市场里组合配置,现在很多都将中国市场单独配置了。
投资中国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
券商中国:瑞银投资中国市场已经多年,对于投资中国有何经验?
陈章龙:瑞银作为一家国际资管机构,投资中国已近20年。我们投资中国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要做长期投资,不论是投资本身还是投资中国,都是如此。我们不是特别在乎短期利益,更看重的是长期回报和长期收益。从瑞银的中国战略来说,我们就是要植根中国,关注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之一是市场波动性非常高,在这样的市场投资,更要求有长期的时间准备。过去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回报和收益都是不错的。这也说明了如果在波动的市场里能够坚持下来,是会有好的回报的。
另一方面,是要做价值投资。无论是投资股票还是债券,我们都要自己去选择标的,看它的实际价值。我们不太看重中短期经济周期和板块轮动,而是实实在在关注投资价值。
作为国际资管机构,我们看标的资产投资价值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视角,即不仅局限在中国市场看它的价值,而是会把它放在国际市场,与其他市场的类似行业、类似企业进行价值比较,进而判断是不是值得去投。在国内证券市场日益开放、资金流动更加便利的情况下,这一点更为重要。
要记住的是,国际投资者、国际资金始终是站在全球大的范围内寻找最有价值的投资标的。
看好三大板块投资机会
券商中国:您看好国内哪些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陈章龙:我们过去一段时间一直看好一些领域,未来也不会变。大的板块主要包括健康医疗、大消费,还有高科技(例如移动互联)等。当然在大板块里还要进一步细分,例如消费分为必需消费和非必需消费,非必需消费里我们看好教育板块,教育板块里我们相对看好的是K12的教育。
实际上,看好这些板块也验证了我们长期投资的理念。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现在正处于消费升级的阶段,还有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的长期趋势。无论中国经济的短期周期如何,这些长期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会改变的。这些大的趋势就是我们应该去捕捉的,长期投资机会就是寻找这些大趋势相关的板块、这些板块里面的龙头企业和潜在龙头企业。
挑选子基金标准:收益超范围可能引发特别关注
券商中国:瑞银是首家在中国发行私募基金FOF产品的外资资管公司,你们如何筛选子基金?有什么标准?
陈章龙:我们筛选子基金有一套很完整的投资逻辑跟投资体系,简单来说投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我们通常会先了解基金管理者的投资策略,然后看投资收益,不是看收益绝对值的高或低下,而是相对于策略来说合理的收益。
我们跟普通的投资者不同的一点就是,在我们的标准里,收益过高不一定是好事,反而可能引起投资经理特别关注。因为如果收益超出合理范围,很可能是管理者没有忠实地执行策略,而是做了一些短期博收益的行为。这对我们来说是大忌。在海外市场,成熟投资者都有一个概念:说的和做的一定要一致。
此外,我们还会关注基本的风险指标。如果我们认为这个策略是有效的、可操作的、可持续的,就会进入下一关“运营尽调”环节。
在“运营尽调”环节,我们的专家会对整个基金运营、公司运营、前中后台等进行非常彻底、全面的深入调查。很多基金之所以最终没有进入我们的基金备选池,往往不是因为投资收益,而是过不了运营尽调这一关。这并不奇怪,因为很多私募基金是明星基金经理等几个人成立的公司,可能在公司治理、内部基础设施搭建(如IT系统、交易系统)、内部风控等方面不够完美。我们有自己的一整套标准,如果发现了运营管理中的问题,会提出来希望管理者改进,达到要求后就进入下一轮,如果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就会被挡在门外。运营尽调有“一票否决权”,绝对不会因为收益好但运营有所欠缺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我们始终要考虑风险问题,例如“一旦市场周期变换,是不是会出事”,所以这一关非常重要。
过了这一关后就到了投资者权益小组,这个小组成员基本上都是有法律背景的律师,他们会审核所有所投基金的法律条款,把里面不利于投资者和我们FOF投资的一些条款摘出来,如果有问题会要求管理者进行修改,之后才会纳入到我们的备选池。
进入备选池以后,我们会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方面结合起来考量,继而决定何时配置、如何配置。配置以后还有持续的投后管理。整体而言,整个投资过程是主动的、动态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