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新能源汽车太火!龙头年内暴涨超1000%,专家:未来一年横盘可能性较大,赚钱效应大概率不如今年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站上风口,新能源车企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截至12月24日美股收盘,新能源汽车全球龙头特斯拉市值已达6273亿美元,登顶全球市值第一大汽车公司,是传统车企龙头丰田的三倍有余。

大洋彼岸的中国新能源车企也相继跃身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公司。2018年上市的蔚来一扫去年不断处于1美元退市边缘的颓势,股价最高涨至57.2美元,今年以来涨幅达1038.56%。

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今年三季度相继登陆美股,股价一路高歌猛进,较发行价上涨幅度分别达154.96%和179.13%。

12月28日,证券时报特邀中信建投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程似骐做客时报会客厅,与投资者畅谈汽车行业怎么投以及新能源车企市值天花板在哪里。

图片

访谈精彩回顾

证券时报记者:汽车板块最近表现很亮眼,您觉得这是因为宏观经济周期的复苏还是因为汽车行业自身又步入了一个景气周期?

程似骐:中长期看,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仍相对较低,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0世纪以来汽车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2018、2019年的销量下滑是由于2015-2017年的过度透支导致的。短期看,消费者信心指数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过去两年一直下行,到今年一季度疫情开始后达到低谷,随后开始上行,我们认为汽车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的三年复苏期。目前来看,今年汽车行业的消费复苏是领先于国内经济复苏的,2021年,继续看好行业的温和复苏。

证券时报记者:2015-2017年需求为什么会被透支?现在已经被消化了吗?目前传统汽车新增需求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哪里?

程似骐:之前的透支与政策有很大的相关性,2015年出台了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很多消费者因为对政策延续性的不确定,就会提前购买汽车,造成了一定的透支现象。过去购车的消费人群以新增为主,目前来看,换购逐渐成为主流。另外,随着新生代购车人群数量的增长,80后成为购车主流,90后00后也逐步走向购车舞台,有望进一步推动国潮兴起,自主品牌崛起。

证券时报记者:传统汽车的购车需求是否会被新能源车挤压?

程似骐:2020年1月份,纯电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在3.8%左右,7月份开始,渗透率开始快速上升,到11月份渗透率达到7.5%左右,已经翻倍。根据国家规划,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达到20%,那么一定会挤占燃油车的市场份额。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的规模和量级还比较小,相对抢份额不是很明显,未来一定会发生,目前燃油车企也在布局新能源车。

证券时报记者:传统汽车的市场空间还有多大?

程似骐:从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看还有空间,现在是200台左右,预期未来到400-450台。国内目前汽车分布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东西不均,二是一二线城市中间密四周稀,周边人群是后续购车的主流人群,仍有提升空间。

证券时报记者:我国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

程似骐:国内汽车自主品牌过去三年在下降,被挤压的主要是尾部品牌。汽车市场今年复苏趋势向好,头部企业变现更优异。未来自主品牌更倾向于头部企业聚集,如吉利、长城、长安、广汽等。

证券时报记者:最近有报道说,国产汽车零部件出口大增,很多实现了订单翻倍,如何看这个现象?

程似骐:出口产业链今年三四季度的恢复态势确实非常明确,主要是因为国内疫情的恢复节奏要快于海外。国内企业二季度开始恢复,三季度已经实现高增长,而海外三季度仍然没有恢复。海外疫情导致了供应链的断裂,出现了零部件企业的断供,很多订单转移到国内。另外,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很多国外车企也开始将中国企业纳入了自己的供应链体系中。疫情是短期的催化剂,中期看,国内供应链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时期。

证券时报记者:零部件产业上,哪些公司处于领先地位?

程似骐:第一类是有技术优势的公司,这类公司的行业格局是最好的,已经度过了厮杀期,能够和海外企业去竞争,未来有全球化的逻辑。以技术取胜的公司近两年逐步上市,比如新能源热管理、车灯控制器产业中的龙头。第二类是,偏传统制造的领域中具有成本优势的公司。第三类是产品在技术迭代的行业的公司,比如新能源热管理、玻璃等,会获得行业的阿尔法收益。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全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程似骐:以上市公司为例,全球关注度最强的还是特斯拉,次之的就是国内的三家:理想、蔚来、小鹏,这四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中高端品牌。

证券时报记者:国内新能源汽车现阶段对补贴的依赖还很大吗?

程似骐:2010-2018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还是To B端为主,主要是运营和政府用车,是在政府补贴下催生出的新能源汽车行业。2019年开始,To C端市场在逐步打开,比如特斯拉主要就是针对个人消费者的。2020年开始,市场愿意给新能源汽车行业更高的溢价,因为市场是在经历To B到To C的过程,从政策驱动变成市场驱动。目前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汽车售价20万+)都是个人消费者在买单,更关注性价比。我们对比过,20-30万的新能源汽车的驾驶感受和智能化配置都是远超过50-60万的燃油车。

证券时报记者:那么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与二级市场的投资是否同步?新能源汽车概念股经历过前期的大幅上涨后,现在有没有泡沫?

程似骐: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资要分阶段看。今年整个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渗透率不高,行业还处于高速发展,市场对其容忍性高。新能源汽车行业估值的锚,核心是新能源车的销量,后面可能会出现分化。渗透率到10%、15%、20%都会对应不同的阶段,随着市场确定性变强,估值会下行,但是基本面会继续上行。新能源汽车板块未来一年横盘可能性较大,赚钱效应大概率不如今年。短期来看,行业存在估值偏高的风险,从5-10年的维度看,行业高速发展能够消化当前估值。

证券时报记者:有人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会变成下一个智能手机产业链,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程似骐:以前没有这样的类比是因为燃油车没有智能感受,而汽车逐步电动化会越来越接近智能手机的概念。以特斯拉为例,其供应链中引入了很多消费电子的公司。但是汽车的迭代频率较手机相比慢很多。

证券时报记者:特斯拉目前市值已经超过6000亿美元,市场为什么会给予新能源行业行业如此高的估值?行业的天花板在哪里?

程似骐:不仅是特斯拉,目前市场对智能电动车的理解不仅是车本身,还包括其他延伸服务。用电先天决定了新能源车企可以做后续的迭代收费服务,卖车之后仍然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收费,这是传统燃油车做不到的,所以市场愿意给予更高的估值体系。整个行业的天花板要看中长期的渗透率,要不断观察。

证券时报记者:对明年新能源车的销量预期是怎样的?

程似骐:今年的预期大概在130万台左右,明年在180-200万台左右。如果明年的销量符合这个预期,行业是能够维持目前的估值。如果低于预期,可能会有回调,但考虑到整个行业在高速发展,市场容忍度较高,可能估值仍然会维持在当前水平。

证券时报记者:近期,苹果公司也被传出将在2021年9月发布首款电动车Apple Car,眼下老牌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巨头们都在摩拳擦掌,预期他们会给电动汽车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程似骐:传统车企造新能源车已经很久了,只是之前并没有将重心放在这部分。2019年开始,新能源汽车的To C端市场被打开了,传统车企预计会在2021-2023年陆续推出新能源车型。从布局和产品角度看,预计202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市场会逐步激烈化,格局也会逐步分化。长远看,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入局,大家都有机会成长,关键看成长过程中哪些公司能依靠产品、服务、渠道去赢得市场,占据市场份额,做到头部。

证券时报记者:那么在头部公司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是否寻找上游公司进行投资会更好?

程似骐:未来两年,下游车企公司会相互竞争,而中游公司的格局会相对确定。中游一般指三电:电机、电控、电池,目前各个细分赛道龙头都出现了。

证券时报记者:自动驾驶这个领域目前发展现状如何?有人认为,5G时代很难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您怎么看这个观点?

程似骐:自动驾驶目前的两种路线,一是包括特斯拉在内大部分车辆搭载的单车智能,不依靠5G、不依靠信息交互,那么就对芯片算力、车载算法和数据库有很高要求。第二种路线是车路协同,对于网络、信息交互的要求会偏高。自动驾驶一般分为三个层面:感知层,关注车在哪,处于什么状态;决策层,需求决策车下一步怎么做;执行层,执行决策。车路协同路线,感知层和决策层的任务可以一部分交给道路设备。目前比较成熟的还是单车智能为主,结合一点车路协同。

证券时报记者:自动驾驶目前距离我们的生活还远吗?

程似骐:没有那么远,落地节奏比想象的快,成熟度和体验感也比预期要好。目前一线车企都有布局,很多已经对外开放,可以点对点试用,也出现了没有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

证券时报记者:自动驾驶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机会呢?

程似骐:目前来看,感知层的关注机会更多一些,包括摄像头、雷达等;决策层,主要是芯片等;执行层,包括刹车、电动转向等。目前,自动驾驶领域整体的标的数量还不多,未来两年会陆续上市。

证券时报记者:怎么平衡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三个方面的投资节奏?

程似骐:毫无疑问,哪个车企在三个领域都做得好,就会享受更高的估值溢价。行业复苏目前对汽车销量有直接的推动,电动化也是一个明显的推动方向,自动驾驶短期无法量化跟踪,更多是估值。

证券时报记者:个人投资者投资汽车行业需要注意什么?

程似骐:目前,需要重视的是整个市场格局的变化,现在的估值都是基于当前时间点的行业格局,未来能否获得更高的溢价取决于后面两年的产品周期,随着预期逐步落地,能否转成基本面的推动较为关键。另外,电动化市场短期来看估值偏高,如果整体流动性收缩会受到一定冲击,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特斯拉引领的估值体系框架下,如果后续海外估值体系调整,相关标的企业会受影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