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显示,上海蝉联全球第三,与排名第二的伦敦仅差1分。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排名中稳居全球第三意味着什么?后2020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应在哪些领域发力?金融科技如何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针对这些话题,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博士。在他看来,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蝉联第三,相当于稳固了全球金融中心第一阵营的地位。
”后2020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更多着眼于软实力提升,包括进一步增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科创中心之间的联动效应、进一步形成和输出上海金融的‘品牌力’以及持续优化上海金融发展环境等。“刘功润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在全球金融中心版图中得到认同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再一次在GFCI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三,这说明了什么?
刘功润:上海此次距第二位的伦敦仅差一分,而上一期的差距是18分。当然,这一方面反映作为老牌金融中心的伦敦,并没有走出疫情带来的阴霾,金融创新与增长动力不足,导致伦敦的金融景气度有所下滑;另一方,反映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持续稳步提升,基础更为牢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全球金融中心影响力版图中,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同。
证券时报记者:近两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大的亮点在哪里?
刘功润: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是近两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主要“亮点”。“沪港通”“沪伦通”“债券通”及黄金国际板等通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启动,上海这一国际金融枢纽的持续对外开放举措,让全球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更具信心。上海正成为开放的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全球一流投资者只要投资人民币资产,首先会想到上海。
上海已成为公认的全球金融市场门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这是其作为有全球影响力金融中心的“硬核”实力。目前,上海已形成了涵盖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全类别的金融市场体系。同时,各类国际性、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不断在上海涌现,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在上海布局。新开发银行、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公司(CIPS)、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CCP12)、城市商业银行清算公司等一批重要金融机构或组织落户上海。安联(中国)保险集团、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获批开业。
近两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成绩斐然,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持续精进的结果,背后凝聚着国家战略的关键驱动,得益于各方资源的助推,尤其是上海金融界的不懈努力。其中,国家战略的关键驱动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坚实迈进的根本保障,多年来,正是在国家的高度关注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渐入佳境,顺利确立了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为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2020时代应在三方面提升软实力
证券时报记者: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在您看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果如何?
刘功润:无论是从国际评价,还是从市场实际来看,上海都已经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具有较为完备的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确立了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枢纽,也形成了与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较为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
证券时报记者:后2020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在哪些领域发力?
刘功润:后2020时代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会太过于关注指数排名,而应持续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创新精神,更多着眼于软实力提升。
一是进一步增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之间的联动效应。科创板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高端产业。一方面,科创型企业将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力方向;另一方面,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势必会推动金融效率与安全的提升,进而促进上海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进一步形成、输出上海金融的“品牌力”。目前,“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银”等国际化品种相继挂牌,大大提升了人民币产品和大宗商品的定价能力。未来,随着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上海价格”的品牌将持续扩容。
三是持续优化上海金融发展环境。上海在全国率先设立金融法院,金融审判庭、金融检察处(科)、金融仲裁院、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金融纠纷调解中心等陆续成立;颁布实施《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等。应该说,上海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是国际认可度得到明显提升的重要原因。制度效用具有远期价值,上海金融法制环境建设对金融发展生态至关重要,未来将对金融机构、金融人才持续形成吸附效应。
打造金融科技中心应”两条腿走路“
证券时报记者: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海在金融科技分项的排名已达到全球第二,您如何评价上海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
刘功润:金融创新力越来越取决于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上海在金融科技分指数的排名从上一期的第三名提升到第二,反映出上海金融的创新力进一步得到国际认可。
金融科技公司在上海不断集聚。2018年,国内首家国有大行金融科技公司——建信金科在上海成立,随后,中银金科、交银金科等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相继在沪落地。2020年,汇丰金科在临港新片区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外资金融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应用在上海不断落地。比如,区块链技术加速发展,上海保交所推出“保交链”系统,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保险交易,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和安全性。数字人民币也揭开面纱,2020年,上海正式成为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之一。目前,上海已在消费、交通、医疗、数字人民币保单、长三角跨区域支付等领域创新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
然而,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是一柄“双刃剑”。按照最新要求,将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把“所有金融活动纳入到统一的监管范围”,也就是说,所有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活动都将进入监管视野,因此,监管的风向标意义更显现了。
证券时报记者:在新的监管要求下,上海未来应如何进一步发力金融科技产业?
刘功润:金融科技具有跨行业的联通、联动功能,对上海而言,金融科技是联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促进双向赋能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已经成为“后2020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目标。
为了朝这一目标迈进,上海必须“两条腿同时走路”,一方面需要全面提高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另一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不断提升金融科技监管水平,以高质量的监管促进金融科技实现创新突破,带动整个金融行业发展。
总体而言,伴随着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市场,上海将稳步提升服务能级,朝着具有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大力推进全球资产管理、跨境投融资服务、金融科技等中心建设。上海将始终面向全球,对标国际金融中心的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汇聚全球高端要素和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