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靖宇/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杨卓卿
截至3月29日,5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年报披露完毕。2020年,5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合计归母净利润2523亿元,日赚约6.89亿元,同比下降7.37%。
“2020的财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保险行业的冲击很大,其中的关键指征是4家上市龙头险企的新业务价值和内涵价值均出现下降。”在近日举办的一场题为“保险行业2020财报解读与2021趋势展望”的报告会上,广发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陈福如是评价。
2021年将出现拐点
具体的年度业绩方面,2020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为1394.70亿元,同比增长4.9%;营运ROE为19.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30.99亿元,同比下降4.2%。中国人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2.68亿元,同比下降13.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5.13亿元,同比下降5.1%。中国人保利润总额316亿元,同比增长6.3%,扣非归母净利润198亿元,同比增长3.6%。中国太保实现净利润245.84亿元,同比下降11.38%。新华保险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2.94亿元,同比下降1.8%。
尽管如此,陈福坚定认为,保险行业仍然是朝阳行业,在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的低增长之后,随着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保险行业将在2021年出现拐点。
他认为,作为一种可选消费,保险和居民可支配收入联系紧密。
受到疫情冲击,消费者对未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存在一定担忧,中产阶级普遍缩减了保险投资计划。而高收入阶层并未受到影响。疫情之下流动性宽松,高净值人群的资产反倒出现增值。从保单结构上来看,年金险、终身寿险等偏储蓄、偏理财的保险产品去年销售尚佳,但这些产品的价值率比重疾险低不少,导致去年保险业出现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价值率出现回落。
“但不管从国内的渗透率,还是人均保额来看,保险仍是一个朝阳行业,往上的空间依旧很大。”陈福表示,复盘1998年到2019年这20年时间里面保费的周期性变化,可以发现,大概4~6年是一个完整周期。也就是说,保费低增长或者高增长一般不会持续超过三年。
基于此,他预判,在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的保费低增长之后,随着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保险行业将在2021年出现拐点。
他还表示,此前数年,保险行业一直依靠增加代理人数量来驱动保费增长,如今这种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国内保险代理人数量维持在800万~900万之间,已有较高的渗透率。对此,包括平安、太保在内的部分大型保险公司正在进行转型和改革,将资源向更优质的代理人聚集,通过提高代理人质量来驱动保费增长。“从行业研究者的视角来看,平安和太保这种转型的思路肯定是对的。”陈福说。
行业痛点有赖科技破局
在前述报告会上,平安证券研究所金融与金融科技行业首席分析师王维逸还详细阐述了中国保险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
从险企角度看,主要痛点包括:一是大多采取“人海战术”,代理人门槛过低叠加后期培育力度不足,导致代理人队伍整体质态较差,人口红利消失后,靠熟人开单的模式难以为继,而陌拜获客率不高;二是用户骗保带来巨额损失,识别保险欺诈行为的成本很高;三是同质化导致险企靠投放渠道费用打开销售空间,制约险企盈利能力。
从客户角度看,主要痛点则包括:其一,城镇居民家庭负债较高(主要为房贷),导致居民实际可消费收入较为有限;其二,代理人素质偏低,存在夸张营销、误导营销;其三,产品投保手续繁琐,产品条款难以理解;其四,理赔时效性差,投保人不能及时获得赔付,影响用户体验等。
王维逸表示,随着中国保险行业从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如何解决行业内长期存在的痛点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而随着AI、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发展加速,保险行业迎来破局机遇。
在保险公司的科技大战中,他认为传统保险公司优势凸显。
从财险行业来看,其集中度比寿险及其他金融行业更高,在市场中的品牌度更强。龙头企业耕耘产险业务更久,客户数据更广,定价也就更精准。此外,龙头公司在科技投入和布局上力度更大,目前已经可以明显降低成本,提升经营效率。
从寿险行业来看,传统险企在高净值客户方面仍有独到优势,这正是互联网保险平台的短板所在。同时传统险企在健康管理、综合金融等方面的能力对互联网平台来说也较难实现。“因为科技大大赋能保险,但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办法完全脱离线下,传统险企纷纷探索线上加线下的模式,在这个方面传统险企的私域流量为其奠定了很好的发展基础。”王维逸说。
对于未来的保险科技,王维逸认为,未来行业的发展重心从过去的简单获客,到现在考虑如何留客,如何发掘更大的客户价值,提升客户粘性,可能的方向还是保险业务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是某一个线上渠道,也不仅是某一个线上场景的创新,更多的是整个保险行业的生态系统变革,要去实现客户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附加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