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近日,有前私募从业人员在网络爆料,揭露相关方以市值管理名义进行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引发市场各方高度关注,监管部门火速启动调查,并表达了对市场操纵违法行为零容忍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坚决态度。
关于该网络爆料信息的真实程度还要等监管部门的调查结论,但上市公司或实控人假借市值管理之名,与不法资金携手操纵市场,影响股价并从中获取不义之财的情况在A股市场上是客观存在的,这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A股市场早期较不规范,上市公司和各类机构热衷于市场操纵,内幕交易和“坐庄”成风,甚至达到了“无股不庄”的地步,中小投资者也热衷于“跟庄”炒作,共同形成了A股浓厚的投机文化。经过多年持续治理,A股的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价值投资理念开始被广泛接受,市场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早期投机文化的惯性影响,“庄家”在A股市场仍未绝迹,市场操纵的生态链条仍部分存在,它仍是一些机构和个人的生财之道,不时有一些“妖股”招摇过市,甚至是疯狂表演。近年来,还出现了以市值管理之名行操纵市场之实的现象。
在一个完整市场操纵生态链上,有不务正业的上市公司或实控人,有拉抬或打压股价的非法资金,有违背信托责任的接盘侠,有刻意释放的虚假信息,还有最终受伤害的中小投资者。市场操纵的危害不言而喻,它破坏了“三公”原则,一旦操纵股价获利形成风气,人们就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价值发现上,而是热衷于搞内幕交易、讲故事甚至造假上,于是资源配置就会被扭曲,市场功能就难以充分发挥,这些都违背了设立资本市场的初心和使命。
一个健康的市场不允许市场操纵者畅行无阻。操纵市场是违法行为甚至触犯刑法,近年来监管部门依法侦办查处了很多操纵市场的案件,一些不法者受到了惩罚,但操纵市场的形式多样,有些非常隐蔽,有的持续时间很长,客观上增加了查处的难度,特别是一些人以市值管理之名行市场操纵之实,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市值管理与操纵市场的界限是清晰的。前者以提高公司内在价值为本,通过提高公司透明度,增强与投资者的信息交流,改善投资者关系来促进市值增长;后者则舍本取末,与非法资金配合,以内幕信息或虚假信息拉抬股价,最终“收割”弱势投资者。市场要增强对这两种不同性质行为的识别能力,不能让一些动机不纯的人将市值管理作为操纵市场的外衣和护身符。
此次事件提醒我们,A股市场上仍有一股不可忽视的暗黑力量,要借此次乱象暴露之机,以零容忍的雷霆手段荡涤市场上的污泥浊水。我们还应多从日常的市场异动中发现线索,及时依法予以打击,坚决铲除A股市场操纵毒瘤,彻底消除A股市场残存的“坐庄”恶习。我们相信,随着监管部门持续推进依法治市、从严治市,违法者在A股市场将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市场生态将越来越清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