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穿“粤”古今 感受湾区文化之丰饶


证券时报记者 唐维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在经济制度、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上,在经济自由度、市场开放度、营商便利度及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文化上,三地共饮珠江水,依水而生,因水而聚,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以中华文明为根,以广府文化为脉,有着共同的岭南文化基因。

传承与创新

“这是我第一次看粤剧,很神奇,我发现我喜欢上了它。”在广东粤剧博物馆门口,刚看完粤剧表演的谭小姐向记者表示。博物馆位于广州市区的荔湾永庆坊,此地闹中取静,亭台轩榭、假山流水,坊内还有已故功夫巨星李小龙祖父的故居,在这样的地方欣赏艺术,无疑是感官与心灵的双重享受。

叹一盅两件、看一场粤剧,是在以粤语为母语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内生活的共同模式。2010年,粤港澳三地联合为粤剧申遗成功,一直以来三地交流不断,例如香港著名演员罗家英,就是粤剧博物馆的常客,在香港的剧院里,也是天天都有粤剧在上演。

“天下粤剧是一家,几十年来,我们粤剧人从来未分彼此。”刚刚走下舞台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把粤剧流传下去,让大湾区的年轻人从中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大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记者剧场所见,观众并不全是老年人,表演人员囊括老中青幼,表演曲目既有经典粤剧、儿童版粤剧,也有“粤剧+流行”的通俗演绎,节奏灯光舞美非常现代,整场下来精彩纷呈。这或许就是粤剧历经数百年下来,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传统的东西保留好,传承好,另一方面,根据时代发展进行创新、突破。一如当下蓬勃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

“如果不是疫情影响,每到周末,都会有不少香港市民从落马洲过关,在福田口岸乘坐深圳地铁4号线来深圳中心书城看书,他们和当地市民一样,享受着难得的假日亲子时光。” 深圳出版集团董事长尹昌龙,在书城内指着地铁出入口向记者介绍,4号线本就是港铁和深铁联合运营的线路,地铁与书城无缝对接,极大方便了爱阅读的港人。

深圳中心书城是全国首家体验式书城,跟它所在的这座年轻的城市一样极富创新精神,自从开业以来,书城运用“跨界”理念,以阅读生活为核心,将书业、文化、商业、设计、创意、展览等元素在书城空间进行融合,从单一的售书场所转变成为市民提供文化休闲生活的“城市文化客厅”,年接待读者近千万人次、港澳读者百万人次。

今年“五一”,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信息服务总站,对外开放“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首批主题游径展”,展览主要包括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五大主题,将大湾区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串联在一起。

传承托载着历史的厚度,创新谋划着未来的广度。综观大湾区11个城市,各具文化特色,可以比传统更传统,也可以比现代更现代。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的广府文化引人入胜,一探究竟;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既是美食天堂又是购物天堂; 澳门作为文化的博物馆,处处东西交融,各放异彩,是标准的打卡胜地;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独有的创新文化与自由文化让人心驰神往……

开放与包容

大湾区之“湾”,是向海而生,文化基因里天然携带着开放与包容。

由于开放海洋文化,自古以来,广东便是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如今,多元的文化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熠熠发光的城市名片,在这里,你能追寻梁启超、李小龙等人的足迹往事,你能看到充满年代感的粤剧、醒狮表演,你能品味优哉游哉的早茶文化,你也能感受三天一层楼的急迫感……这些,仅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好好彩(很幸运)!”在惠州创业超过20年的香港人楼家强,用这3个字来回望当年来惠州创业的选择。

“没有隔阂。”深圳来画CEO魏博,用这4个字来形容他和香港同事的文化差异。来画深圳团队120人,其中港籍同事33人,占比近30%。

“快点上车吧。”香港成长、美国读博工作、中山创业的“80后”生物化学博士潘洪辉,用这5个字来提醒大家大湾区的发展机遇。

“发展实在太快。” 14年来在广东新宝电器工作的香港青年郭骏杰,用这6个字形容他眼中湾区的发展,他表示近年来国内环境快赶上了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实际已经实现了。

“和澳门一样方便。”90后澳门青年张思远,用7个字描述他的珠海律所工作感受。

“不像是在两个城市。”祖籍广东湛江,香港出生,北京上大学,现在留在深圳工作的陈冠美,用这8个字来形容她香港、深圳的双城生活,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一个大城市。

越来越多的人,穿梭湾区各地做生意、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等,记者在交谈中,能感受到他们的体会:方便,没有障碍,没有不适应。大湾区的文化,既多元开放,又包容。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开放”一词被提到了53次,事实上,“开放”更是被落实到了方方面面,这才有了上述湾区人畅通无阻、无感切换的行动轨迹。

如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内地就业许可,深入实施港澳青年实习计划等交流项目,粤港澳三地合作建设13家创新创业基地,港澳科技创新基金等优惠政策覆盖在粤创业港澳青年,目前在广东的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

如民生领域市民待遇全面落实, 35家港澳资医疗机构落地、可按规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广东中小学在读港澳学生9.5万人、高校在读港澳学生1.4万人,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达18.7万人次,广东面向港澳居民发放社保卡近12万人。

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资深媒体人范以锦看来,塑造大湾区特有的人文精神,意指让根植于粤港澳的岭南文化精神得到挖掘、传承,并结合粤港澳地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特殊环境,形成多元、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大湾区人获得更多幸福感,有更高的价值追求并能得到实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